为铭记历史峥嵘,传承爱国精神。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前夕,电影评论中心举办“‘照’见历史,显影真‘相’”专题活动,通过“专场放映+专题讲座”的形式,带领师生从光影艺术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深度解读里感悟初心使命。
月度影享会:师生共观《南京照相馆》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9月17日,电影评论中心李晶、杨增慧两位老师带领70名跨专业学生在万画影城4号厅观影《南京照相馆》,以光影重温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影片以“一间照相馆、几卷底片”的“以小见大”叙事,讲述普通民众守护历史真相的故事。片中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从个人计时“秘诀”变为众人凝聚信念的符号,结尾“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配文与南京今昔画面交叠,令师生动容。


观影后讨论热烈。同学们认为,铭记历史需落实行动:学历史、钻专业、传正能。李晶老师表示,平凡人坚守更显民族韧性;杨增慧老师解读,童谣变化见证普通人危难中的觉醒。

此次活动以影为媒连接历史与青春,师生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吾辈自强”誓言。
学生短评:
“观看《南京照相馆》,像是经历了一场残酷又震撼的历史回溯。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将镜头对准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一家小照相馆,从平凡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展现那段沉痛的历史。
影片里,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等普通人,原本只想在乱世中求生存。可当他们在冲洗日军胶片时,发现了日军屠杀的铁证,内心的良知被唤醒,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守护真相之旅。他们没有超级英雄的能力,有的只是对正义的执着和无畏生死的勇气。像阿昌,从起初的胆小怕事,到最后为保护底片不惜牺牲,人物的转变真实又动人。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的宏大战争场面,却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细微表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那些日军摆拍的‘亲善照’与真实的屠杀底片形成强烈反差,讽刺至极,更凸显出守护真相的艰难与可贵。”
——国贸 安志博
“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原型,通过一位邮差阿泰与一位战时日本摄影师的故事切入,构建起‘小切口映大事件’的叙事风格。它不写硝烟战场,而是刻画侵略者铁蹄下普通人的求生日常:暗房偷显影的紧张、面对日军强装镇定的眼神,这些细碎瞬间让沉重历史更可感揪心。
最动人的是老金与女儿告别场景,‘打跑鬼子就带你游遍山河’的简单约定,藏着对和平的朴素向往。随后,老金一张张拉下拍照用的背景纸,众人口中念着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西湖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最终停在‘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图景上——这不仅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珍视,更藏着‘寸土不让’的民族骨气。残酷的现实并未磨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让人们在绝境中愈发坚定地守护希望。
影片结尾,老金在南京失陷前洗出的底片一幕幕展开,画面里满是吉祥照相馆曾经承载的幸福与爱意。过往的温馨与当下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令人痛心不已,而那些定格在底片上的面孔,也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证言,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市场营销(专升本) 尚晓芸
镜遇——讲座(第83期) 烽火与银幕:中国抗战电影的影像流变
9月17日14:30,万画影城6号厅内,电影评论中心教师郑开明开展了以“烽火与银幕:中国抗战电影的影像流变”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特别活动。以中国电影百年发展为纵轴,梳理抗战电影的历史流变,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电影的叙事母题与视听风格,并围绕当代抗战影片的表达转型与争议展开深入探讨,激发现场青年观众对国家记忆与影像表达之间关系的多重思考。

郑老师以时间为纲,梳理出抗战电影自1930年代以来的六大阶段。重点解析了《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中“他者视角”的使用。这一叙事策略虽体现了对西方战争片人性复杂化传统的借鉴,也使中国故事具备更强的国际传播力,但同时也引发了激烈争议。中国抗战电影的叙事策略变化,体现了军事伦理中的三种主流战争观:现实主义战争观、正义战争论、和平主义。从夸大、超乎常理的抗日神剧到《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短剧的出现,提供了红色精神的生活化转译,并完成了艰难胜利的心理补偿。
学生感悟:
“在这次讲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抗战初期中国电影人的觉醒与担当,也让我联想到祖辈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影像与历史交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拍摄一段属于自己的抗战影像,把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除此之外,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抗战史息息相关。从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几乎一开始就承载着民族危机与抗战动员的任务,它是中国人民情感和记忆的集合体。
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讲座,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提升了表达能力。今后与人交流时,我也不会再语无伦次、不知所言。更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抗战电影出现在银幕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广大观众共同的期待。”
——数据(专升本)2501班 郭嘉豪
“抗战电影早已不只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它摆脱了单一的英雄叙事框架,转而以多元视角揭示战争的真实肌理——既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中对平民苦难的深情凝视,让我们看到硝烟深处那脆弱却坚韧的生命微光;也有《八佰》中对小人物抉择的动人刻画,那些原本平凡的士兵,在四行仓库的炮火中筑起了民族尊严的最后防线。
这些影片带来的,早已超越视觉震撼,更是一种直抵人心的情感共振。当我们看到战士们为守护家国而义无反顾,看到普通百姓在绝境中仍不失善良与骨气,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抗战”二字的分量——那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术语,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以热血和生命铸成的信仰。
今天再回望这些影像,我们依旧会为那份家国情怀而热泪盈眶。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坚定地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那份穿越时空、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动医(专升本)2501班 王梦姣
“听完这次关于中国抗战电影的讲座,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抗战电影不只是‘打鬼子’的热闹场面,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藏着很多复杂的情感与深层的思考,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小时候,我是跟着家里人一起看《地道战》《小兵张嘎》长大的。那时候只觉得特别过瘾:八路军叔叔机智勇敢,鬼子总是被耍得团团转,好人坏人一目了然。我记得‘高家庄没有地道’的暗号,也记得嘎子把枪藏在老鸹窝里的聪明劲儿。在我心里,抗战就像是一种热血和机灵交织的故事。这次讲座里提到,早期的抗战电影多属于‘宏大叙事’,努力展现民族骨气与胜利的不易。现在回头看,那种朴素、直接的表达反而更打动人,就像是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虽然简单,却真诚有力。
后来再看《金陵十三钗》,感受就完全不同了。讲座中说,这类影片开始转向对‘小人物’的关注,我深有同感。玉墨她们不是军人,不过是风尘女子,但当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悄悄收拾行李、整理衣物时,那种沉默中的勇气让我比看任何一场战斗戏都更揪心。没有口号,没有煽情,她们只是默默选择承担——这让我理解到,战争里不是人人都能上战场,但每个人的抉择都可以是担当。
还有《八佰》里的士兵,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是不怕死,有的人会在角落里发抖,有的人会想家。这些‘不完美的英雄’反而更真实,因为他们的恐惧与勇敢都能被我‘触摸’到。
讲座最后说,抗战电影的‘影像流变’,其实映照着我们对历史理解的变化——从记住‘胜利’,到记住‘胜利背后的人’。我非常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影片,不刻意煽情,只讲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坚守。比如守着村口的大爷、保护孩子的母亲,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抗战的一部分。
也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坚持,支撑起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岁月。他们的故事,有血有肉,也最值得我们铭记。”
——物联2303班 郑梦玉
撰稿:电影评论中心
摄影:安志博 李鑫宇
供稿:李 晶 郑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