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向前的原因,正是因为从不丧失文化脊梁的自信。”11月28日,陈利红老师在为期三个月的“辅导员说完满”总结会议上这样说道。
“很早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同学对于手机和网络越来越依赖,也越来越能够接触到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有时候很多不好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发生——信息诈骗、信息垃圾……”陈老师谈及自己的初衷,感慨万千,“让一片荒地上不再生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片荒地上种满庄稼,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文化当中最优秀的部分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呢?”

提出倡议 寻找文化地标
我们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人文地标,从古至今,这种人文地标已经成为生长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骨子里的印记。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华诞,在国庆长假到来之际,陈老师提出倡议,我们每一位同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地标——有鬼斧神工的大佛石窟,有香火旺盛的诸子文庙,有饱含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美食,有长河落日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当文化地标与骨子里的印记相互辉映,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共鸣。

骨子里的中国
“也许我们在此之前从未发现过,在我们身边,最普普通通的事物,已经是融入到我们骨子里,让我们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导致我们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也失去了坚定的文化自信。过洋节日,崇尚西方的文化地标,甚至于宁愿放弃自己的国籍。每个人都是活在当下的,而我们当下拥有的,这是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化结晶,它必将能够指引我们,继续向下一个五千年坚定前行。”

我们的文化地标
在我们寻找文化地标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从刚开始的抵触,尝试,到后来逐渐接受并主动寻找和感悟文化地标。在不长的国庆七天假期中,大家都在家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地标。传统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齐颂经典 朗朗书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十一月,很多个清晨,我们的早读教室都会飘荡着这样朗朗的读书声——《大学》、《中庸》、《论语》……仿佛又再度回到了孩提时代,我们前进的道路,在一遍一遍自省当中,愈发清晰!
树立文化自信,凝聚骨子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