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4点在图书馆小礼堂,辅导员刘伟老师为青协和2017级的小鲜肉们讲了一个关于志愿支教的故事:我”与北城小学。2013年11月食品与环境学院与北城区贾堡村确定公益服务对接关系,紧密结合贾堡村实际情况,成立“筑梦支教”专项志愿者服务队,在北城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支教活动,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因材施教开设各类兴趣培训班。我们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家 守护
还记得与北城小学建立对接关系的第一年,负责对接的郭老师就在那里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在每学期初的回访中,我们交流上学期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商讨本学期支教变化的内容,制定支教的计划,郭老师逐渐地由陌生人相处成为了亲人般的存在。管鲍之交,亦以同怀视之。正是这样亦友亦亲般的情感,使我们每次在进行支教的时候有了家的感觉,北城小学给予了我们家的温暖,我们也在共同守护北城小学,守护孩子们纯真的梦想,守护他们无邪的心灵。
梦 实现
一类课堂,一个梦想,一份坚持,一种奋斗。梦想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我院以“1+1”或“1+多”的帮扶模式,因材施教,以小朋友们的兴趣为主旨,让他们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自2013年到现在,支教活动共开展了77期,累计参加人次达506人次。志愿者们每周五下午如期而至,开设了电脑绘画、舞蹈、架子鼓、二胡、足球、长笛、黑管等兴趣班。
支教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仅对孩子们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而这其中,包含的不只是孩子们梦想,更是怀揣着志愿者的一个支教梦,一颗公益心。志愿者们由大学生的身份转换到一名志愿者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由开始的生涩害羞到渐渐的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在成长,在进步,也在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
爱 传递
一个邮箱,一封信,一份烦恼,一个答案。我院在2017年与北城小学合作“蓝信封成长计划”项目。项目紧扣“帮助小朋友解决困难”的理念,结合小朋友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写信的方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志愿者们以大哥哥大姐姐的亲人身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结合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设身处地的为小朋友们解开烦恼忧愁,回答问题。一个人回信与一群人回信不同,不只是受众面的大小不同,不只是团队力量与个人力量的不同,更是因为我们做到了传承。虽然每次回信的人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团队的理念和精神不变,经由时间的积累,那些最初认为难以改变的一定会有所改变。

刘伟老师在做精彩演讲
路 行走
一种时间,一条道路,一段历程,一份收获。五年的时间里我院的志愿者在信院与北城小学这条路上风风雨雨里走过了无数次,想要做一件事不难,但想要长久的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每位志愿者在支教中或多或少都会收获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感情。在风雨兼程中志愿者一步步由懵懂走向成熟,由开始的笨拙无措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们在变化,在成长。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关系也由最开始彼此之间的陌生到熟悉,小朋友们提问题时也没有了刚开始的害羞,有时还会开开玩笑。与小朋友们相处最大的快乐就在于他们会认真的对你好,希望他们能够一直保留现在的天真,快乐,愿他们一直追逐梦想,扬帆远航。
在这五年间,一代代支教人接过前辈的粉笔棒,奉献自己的爱心和知识,与小朋友像亲人般友爱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携手实现心中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青春不老,公益不息,行动不止,支教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