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现总人口约45万人,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在上个世纪以前,在晋中、吕梁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是对晋中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赞誉。
7月16日,“向日葵”实践团走进太谷县城,以太谷县城为中心,纵贯交错的路为根基,把太谷县的广大劳动人民做为突破口,只为更加精准的了解改革开放40周年对四周村落人们生活的影响。

举手投足 彰示飞速改革
“以前的日子那么苦,哪如现在,生活和蜜一样甜。”64岁的禹乃仙奶奶坐在路边讲着便红了眼。

禹乃仙,山西晋中人,1978年嫁至太谷,后随丈夫工作于介休矿务局,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太谷养老。结婚工作之时,禹奶奶也正好迎上了改革的春风,忆起往昔,最让禹奶奶感到骄傲的莫过于嫁人之时丈夫送来的“三转一响”豪华聘礼。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四样极具时代特征物品,也是当时人们心中“珍宝”。“那东西可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呀,还是他当初找关系托人才能买到,那个时候除了这些大件需要关系,粮票、布票,就连肥皂和香皂,都只有我们这些工人才能领到。”1980年后粮票,布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1985年后“三转一响”也不再那么珍贵。对于禹奶奶来说,除了回忆,只剩那台一直舍不得丢弃的缝纫机,有时依旧陪伴禹奶奶为丈夫缝补衣物,为家中制作织物,每一次工作是踏板的响声,是家的温暖,也是改革进步的幸福。

方寸之间 尽显改革巨变
近几年,随工资一同增长的是人民的热情。禹奶奶的退休工资从最初的700元逐年增至2700元,这份改革带来的甜蜜,不仅仅甜到禹奶奶心头,也送到居住在文庙社区的各位老人心头。
文庙社区,原东南街道办事处,于2002年10月改建为社区。文庙社区的改建之路,也囊括了近十几年来政策改革带给居民的福利。退休金的飞速增长让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生优育、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高血压高血糖定期检查等医疗政策的不断完善,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心间越来越暖。
从农民土地补助增长,从过年过节才能吃冻鱼到现在活鱼生鲜源源不断送入人民家中……这一切改变,从想都不敢想,到一切发生如行云流水,这是时代的变迁,更是改革的魅力。
历史思迁 改革推陈出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古有孟母三迁为儿择邻处,今有成千成万父母不辞辛劳千里奔波为孩子寻求好的教育。来自娄烦县的铁矿工人张树兵叔叔,就是在太谷中学门前等待孩子放课的千万家长之一。
“做家长的,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现在时代风气这么正能量,我们也不能落后。”张叔叔除感慨政府政策的改革让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好,更欣慰的是交通的便捷也为孩子求学路带了更多的选择。张叔叔的儿子正值高二,成绩优良,除去平时总会因为手机问题与父母争执不休,其余方面也表现的极为懂事。“改革发展当然有好有坏的呀,你看看经济发达后这个手机,基本上占了还在五分之四的业余时间,除了学习,他们哪有时间和父母沟通啊!”

除了张叔叔,一位1975年来到太谷教书的农大教授也说出了心中对当今社会教育的不满之处。教授反复讲道,“理想教育缺失”,这是当今大学生努力目标不明确,毕业生含金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工资越涨越高,更多的富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国外读书、深造,但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民族的传统也在来回奔波中逐渐流失,这是发展的后遗症,但是更期望其能成为日后改革的关键词。

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新知,品味不同的人生经历,让心更加贴近本不属于自己的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