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形象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垃圾,就应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倡导垃圾分类绿色行动。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7月9日,“环动南阳”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太谷县胡村镇,实地考察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

镇长讲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小问题 大民生
走入胡村镇,映入眼帘的是井然有序的村道,偌大的村庄不见积存垃圾,道路沿线看不到残墙断壁,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用于分类安置的垃圾桶供村民投放各类垃圾,呈现出一幅“绿、美、畅、洁、安”的美丽新农村景象。环卫工人正开着新投入的垃圾回收车穿梭于村里各处,回收家家户户已分类好的垃圾。志愿者们调查了解到,胡村镇目前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回收,每户发放三个垃圾桶,包括可腐烂、不可腐烂、渣土专用三类。垃圾车配有广播,村民只需在家里把垃圾分类处理好,听到广播,出门投放即可,方便省时。统一回收的垃圾再由卫生部门送到村外垃圾分类运转站。

志愿者学习全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的使用

技术人员介绍“蚯蚓床法”工作原理
再回收 重利用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将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分类处理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志愿者们来到垃圾分类运转站,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学习。该运转站主要采取“蚯蚓床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利用蚯蚓喜欢吞食完全腐熟的有机物的特性从而利用它去除有机物。运转站的技术人员说:“传统的焚烧、堆肥、填埋的三种处理方法都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蚯蚓床法’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无二次污染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廉,特别是副产物蚯蚓和蚓粪都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特点,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巨大发展潜力。”
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学习使用全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深入了解蚯蚓分解垃圾的原理。蒸汽产生的水不仅可以增加“蚯蚓床”内的湿度,平衡温度,还可以供应运转站周围绿化的用水,高效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零浪费”。

志愿者参观胡村垃圾分类配备设施
搞宣传 树意识
垃圾分类,绝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养成。下午,志愿者再次回到胡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目前,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刚刚起步,且没有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依托,导致垃圾分类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加之,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垃圾回收的环保作用未能受到大家的重视,在落实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实际行动普遍“打折扣”,意识转变方面的“软件”明显滞后,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带来了阻碍。“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志愿者与小朋友们进行“垃圾蹲”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垃圾分类。张贴海报、拉横幅、播放宣传短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为今后胡村镇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胡村的绿色生态环保将迈向新台阶。
一天的参观学习结束,志愿者们充分理解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钉钉子的精神投身其中,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加以推动。相信在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日渐提高和不懈努力,将加快胡村镇建设发展美丽新农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