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在校大学生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月11日17点至18点食品与环境学院辅导员卢松波在5教301为2016级学生开展了法制观念与思维的案例探讨与理论学习活动。

卢老师分析案例
分析法治内涵
在活动刚开始时,卢老师以在校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引起的三个案例分析引入今天的主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我们无论发生任何冲突时,都能够服从法律,作出符合法律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己的行为而且也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卢老师说到:“法治观念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同学们专心听讲
强化法制观念
在第二个环节里,卢老师讲到要强化法制观念,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就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在尊重法律权威方面加强砥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为,养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努力成为尊重法律权威、信仰法律的先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学生代表刘南说:“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勇于抵制,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的惧法现象。”

刘南发表看法
培养法治思维
问题来了,如何培养法制思维?卢老师讲到:“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秉承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在学习与生活中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学习法律知识,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权利和应当履行哪些义务,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因此,大学生应当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底线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带头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