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三下乡】承遗风古训 传文化薪火——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祁县子洪石窟考察

发布时间:2021-07-14阅读数:

石窟建筑,既是重要的历史古迹,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百年不绝如缕,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在千年的时空一声声回响灵魂不朽的梵音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勘察队来到这里,寻找摩崖石窟。

【三下乡】承遗风古训 传文化薪火——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祁县子洪石窟考察

7月13日,我们来到了子洪石窟,该石窟位于祁县古县镇子洪村东的昌源河左岸双泉山山崖上,坐西朝东,最早开凿于北朝时期,后历经隋、唐及明代续凿并修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人沿古驿路对约二十处各式窟龛内的造像风格和文字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分组对石窟内百余尊造像、窟门上的摩崖大字及立于清代光绪年《重修石佛崖碑记》进行了识读和拍照存档,但由于石窟风化严重,摩崖大字和明代以前的题记几近剥落,令人惋惜。

【三下乡】承遗风古训 传文化薪火——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祁县子洪石窟考察

村口有两块石碑保存良好,队员对石碑进行了传拓,“将宣纸轻轻覆盖在一方汉砖上,用水润湿,毛刷捶刷宣纸紧贴汉砖后,再用涂抹着朱砂的拓包均匀地拍打……”一番操作后,石碑上的字一一浮现在宣纸上。传拓技艺应运而生,可以助力填补历史文献档案的缺乏,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下乡】承遗风古训 传文化薪火——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祁县子洪石窟考察

“盘陀故道野花馨,白塔石窟村舍邻。也有闲人从此过,昌源水上钓白云。”追寻历史,凭古吊今。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考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被古人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当下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实地考察结束后,队员们将对收集的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照片进行分类整理,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摩崖书法内容进行识读和临摹,为保护摩崖书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艺术传媒学院 编辑:zhuo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