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碑作为古代重要印刷技术,始于南朝,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传统拓碑技术,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加阅历、磨炼意志,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了一件意义非凡神圣的任务——拓碑。

7月16日,我们来到太谷槐树底村的魔崖石窟。槐树底村的摩崖石刻造像开凿在村西的红岩捌山崖壁上,它最早开凿的时间是北齐武平七年( 576)。然而这组摩崖石刻造像分布的面积仅有2.5平方米,开凿大小造像12龛,采用了圆形、尖拱形的形制。其中最大的龛也仅有0.23米高,内雕有一佛二弟子的造像;而最小的龛更是仅有0.08米高,一个成人的手掌就能覆盖了它,见证了佛教流入我国的发展进程。槐树底村的摩崖石刻造像的对面就是潺潺流过的乌马河,此时,动与静,快与慢,在这里交汇在了一起。

小组勘察队对先对这个石窟进行了测量,拍照。然后进入了拓碑准备工作,第一步需要把碑面污迹进行清洗,直到字迹清晰可辨,污迹全无。铺宣纸的时候几人配合完成,一人取纸小心平铺放置在碑面,另一两个人立刻给碑上喷水,再仔细用刷子刷平,像用烙铁慰过一般平整服贴,接着用猪鬃毛刷子敲打,把字迹全部嵌在宣纸上,等待风干变白之后,下一道工序就是上墨,这道工序很重要且需要有技术性。上墨均匀,色相自然流畅,字迹清晰。

活动通过大家互动展示、亲手拓碑等方式,充分体现着古老而传统的拓碑技艺的独特魅力,普及了大家对石窟造像的了解与认知,领悟到石窟造像的价值。追寻历史,凭古吊今。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考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被古人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当下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将对收集的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照片进行分类整理,为保护摩崖书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拓碑艺术源远流长,拓碑的魅力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