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要想深刻领会红色革命精神的真谛,必须融入“红色”之中。红色氛围浓厚的义汉村,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环境优势,整合修缮了诸多历史遗留的红色地标性建筑物,这些红色地标犹如无声的教科书,以最直观、最明了的方式,连接过去历久弥坚的岁月,展望未来后浪砥砺前行的征程。7月13日,商务英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参观了八路军成立革命老区,以及左权、黄克诚曾住地,任义权牺牲地。成功打卡红色地标,使同学们对于红色精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褪色的墙面,稀疏的墙皮,屋檐的木头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与时间的侵蚀。但一切的陈旧都被八个赫然大字——“八路军革命老区”所掩盖,与其称之为陈旧倒不如说是岁月给予的荣誉勋章。同学们驻足参观,从政治部到卫生部,最后来到后勤部,简朴的房屋与村中的其他建筑并无差别,充分体现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人民百姓的亲切热情,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优越性。同学们望着墙上的裂缝,回想当年民族危机时的舍命报国,反思当今安逸和平的生活,心底里深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参观完八路军革命老区后,“三下乡”团队来到了左权、黄克诚曾住地。同学们热情地问候村民,仔细聆听关于曾住地的红色历史。虽然大部分是可考可究的真实历史,但其中也不乏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军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值得歌颂。全民族一条心,齐力抗日的不朽精神,在和平年代更应该发扬并传承。同学们认真阅读了曾住地墙壁上高挂着的左权、黄克诚同志的生平简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打卡完毕红色地标后,“三下乡”团队的同学们帮助村民采摘黄杏,“青年志愿者”的名字熠熠闪光。村民们喜悦的笑容和同学们脸上晶莹的汗珠完美呼应,真正的“三下乡”图画正在创作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是责任;后浪以身作则,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