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同学们爱党爱国的热情,4月16日14:00在腾讯会议上开展了“淡淡茶语情,与你一起看电影”的完满班级活动,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线上观看了电影《超脱》。

该片讲述了一名代课老师亨利,在一所集中了当地差生的学校的代课经历,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一群想改变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的教师,体现出对美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电影用加缪《局外人》里的一句话开头,并采用了一种回忆性的叙事方式。开篇的镜头便是亨利在一间房子里,似乎在接受采访,还让所有人都离去的场景,也为电影定下了孤独的基调。在同样是主角干预的教化下,一个被救赎,一个被毁灭。这样的对比,既包含希望,又暗示着无奈。即使在教育的干涉下,能改变的事情还是太少。
片中无数个闪回镜头拼凑出来的主角的童年,也让人扼腕叹息。母亲每次进门前的锁门,从小没有父亲这个概念,母亲手持安眠药倒地不起,外祖父临终前不断地自责……一幕一幕,都不难猜测外祖父对母亲做出的苟且之事,这也是为什么亨利在得知A和M喜欢上他之后,他果断推开他们的原因。
外祖父临终时,亨利模仿母亲的语调,安慰着外祖父,同时,他也选择了在仇恨中原谅,和过去的自己握手和解。
这四种镜头以意识流的方式来组接,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亨利在教育孩子们说到的“双重选择”,也正是他的内心独白。影片以加缪的话开始,以爱伦坡的话结束,又为影片加入了艺术气息。片名为“超脱”,可最后他们一个也没能真正超脱。

影片最后,亨利坐在昔日上课的讲台,眼前残破的景象,楼道里飞满粘着灰烬的纸张,以及那个荒废的校园,都在宣告着这场“教育努力”的失败。
他孤独地念着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里的“我的灵魂失语了”,改变现状显得无比苍白。

人生苦难重重,谁都会经历痛苦,我们都一样,都承受着痛苦,我们的生活都充满了混乱。自体的虚弱,会产生自欺欺人的感觉从自体的角度来看,自体的虚弱,会给人带来虚假的强大感,而这样的状态还可以从关系角度来分析,那就是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如果恨占主导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感觉,进而增加自体虚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