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向全民普及安全常识及健康保健常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特邀卢凤山老师、刘艳萍老师以及指导老师秦玮老师,开展公益讲座,让全民更加深刻的了解急救护理措施。

近年来,猝死呈现全球性升高趋势,心性猝死是人类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心性猝死绝大多数为心律失常性猝死。志愿者团队以及美宝山庄全体员工聆听学习。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脏骤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是循环和呼吸恢复,这些措施就是心肺复苏。
大家从卢凤山老师的讲解中学到:当发现病人心脏骤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脱离危险环境,才能进一步施救,冷静拨打120,说明清楚所在位置以及病人初步情况;接着可以检查病人意识、脉搏和呼吸,观察病人是否有反应,快速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搏动,观察其是否有呼吸,胸部是否有起伏。只要发现无反应、没有自主呼吸,就可以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卢凤山老师重点强调: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找到胸骨中下段1/3,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或剑突上两横指。把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位置,手掌根部重叠,双手十指交叉相扣,按压深度为至少5cm,如果病人脂肪较厚可以适当增加深度。按压频率控制在100~120次/分,放松与按压比例为1:1,注意需让胸廓回弹;心肺复苏——“开放气道”。救援者需将伤者姿势摆正为仰卧位置,处于伤者右侧以方便施救。左手掌根轻压于伤者额头,并用右手食指与中指将伤者的下巴轻轻抬起,查看伤者是否还有呼吸或呼吸是否顺畅。开放气道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前的必须动作,对于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没有意识的患者,其肌肉是松弛的,因此舌根后坠,气道阻塞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一定要在人工呼吸前做开放气道动作就是为了避免吹气吹不进去;心肺复苏——“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前要注意清理口腔(如可见有液体、固体异物、假牙等阻塞无意识患者的气道时,可采用手指清除法)。一般采用托颌法或仰头抬颏法,人工呼吸时注意捏闭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适力吹入。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连续吹气两次、胸廓起伏避免过度通气、不要吹气过多或吹气过猛。

团队一员不慎在活动中脚踝扭伤,卢凤山老师就伤员情况为大家科普日常生活中的急救知识,受伤后的紧急处理办法,不同部位受伤的不同包扎方法。还开展了答疑知识小课堂,大家提出自己对于医疗方面的问题,卢老师进行一一解答。

刘艳萍老师强调,脑梗的最佳治疗时间一般都是在急性期4个小时到6个小时以内,在这个时间治疗效果最好,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治疗效果就不是特别的理想了,患者要尽早的就诊,防止出现一些后遗症发生。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使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指导老师秦玮老师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抑郁情绪的排解方法,处理情绪的三种方法——“三步呼吸法”“疏导宣泄法”“音乐调节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一时的坏情绪,引导大家合理应对心理压力。当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时候,不要抗拒,积极配合治疗,都是可以逐渐痊愈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健康曾有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
医疗建设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方面,应该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为新农村建设挥洒青春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