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半年后,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星火“乡”筑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三下乡活动,走进平遥县梁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刻体会和学习当地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传承现状。
迎着晨风,促进团成员齐璐芳就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委员时的讲话进行播报,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育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晨会上,指导老师李奥兵、裴晓雅强调“要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挖掘历史文化根脉,夯实文化保护基础。”

千年底蕴探古建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同时也是乡村意象的标志性符号。促进团成员用脚步丈量文化名村,用眼睛观察悠悠古建,用心灵感悟特色文化。梁村古建筑的魅力从不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散,往往越积越雄厚。例如,元朝元贞年间所建的“渊公宝塔”至今都是梁村的风水塔、文风塔。行走在梁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古牌坊、旧式房屋,无一不是梁村历史发展的印记。促进团成员仔细感受并品味着属于梁村独特的文化气息,细致研究古建筑群精彩绝伦的雕刻。在此过程中,促进团成员对民俗建筑及其所传承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手中剪纸生万物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从南到北,横贯东西,促进团成员跟着郭奶奶一同去感受剪纸千余年的浪漫与精彩。在奶奶的带领下,促进团成员了解了剪纸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成员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图样开始学习,奶奶向促进团成员讲解过程并亲身示范。首先,裁剪牛皮纸张大小并将放上的剪纸模板打湿。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奶奶拿出煤油灯进行熏牛皮纸工序。待水晾干后,取下模板,奶奶指导促进团成员沿边缘裁剪。同时,提醒成员要用针线进行缝制,防止松散。一折一剪,融入琐碎生活;一起一落,剪进奇幻世界,老手艺人的独具匠心,新传承人的延续创新。梁村剪纸,无论是融入民间生活的淳朴,还是精细到肉眼难以看清的工细,都以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施展魅力。



工巧殊胜尽风华
花馍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刻在梁村人心中的那一份乡情。为体验浓厚乡情,促进团成员拜访村中手工花馍的技艺传承者。在制作花馍的过程中,阿姨结合自身经验,向促进团成员详细讲解制作流程。运用揉、捏、压、剪的方式,将面团分成小块,用筷子做出花形,放上红枣,就塑造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馍。每一位手艺人心中都有自己坚守的信念,或是缘于热爱,或是终于传承,当拥有了这门手艺之后,似乎这就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日日夜夜与面团相伴,看着挥洒的粉末经过自己的一双妙手变成生动有趣的艺术品,心中的苦和累都会被化解。花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高超的制作工艺,向促进团成员描述着三晋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


音阙诗听击心灵
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因此,制造声音成为了古人的探索乐趣。促进团成员在村委书记和村民的引导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胡、梆子、快板等传统乐器进行了解与实践。在村民的热情教导下,促进团成员两两分组演绎起不同类型的乐器。有的左手运弓、右手按弦,奏出纯净之音;有的左手长板、右手短板两两配合,发出轻重并集之声;有的左持粗木棒、右持细木槌,相互敲击进行伴奏。通过体验传统乐器,促进团成员明白了演奏技巧只是音乐的一部分,其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情感。促进团成员集悠然婉转之声,汇异彩纷呈之心,承经典文化之源,牢记文化传承使命,不断去发现和弘扬更多民族文化。


国画传承中国情
国画,书画之先河。其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社会的世俗百态,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促进团成员走进平遥白石画院,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现任平遥县美术家协会会长、白石画院院长赵贵明一起欣赏大师作品,享受视觉盛宴。期间,赵会长给促进团成员讲解到,“我很高兴,国画得到了传承。我的徒弟们接过了国画的接力棒,可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促进团成员了解到,国画不同于西方的“形似”,更追求一种“神似”,用“以形取神”求得“形神兼备”,这点在赵贵明国画大师的画作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参观落入尾音时,院长赵贵明为促进团提笔写下“星火乡筑”四个大字,鼓励促进团成员积极投身参与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工作中。



本次实践活动促进团成员收获颇丰,领略了古堡的风土人情,走访了大量村民,了解了剪纸、快板、二胡、国画的传承与发扬情况,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遇到的问题,是真正能够接触的人少之又少。身为新时代新青年,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内心,与现实相结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促进团成员心得: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剪纸、二胡等文化遗产的了解,我明白了产生兴趣只是传承的第一步,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其“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又一代人们留下的记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
——星火“乡”筑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 韩蕉阳
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这天,我收获满满。体验剪纸、蒸花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明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情上冲在前线,我们也将继续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将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感谢这些独特的体验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让我的人生充满不同与乐趣。
——星火“乡”筑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 于晋祥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作为祖国的花朵,我爬过雄伟的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希望,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今天,我游览了梁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通过今天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我懂得了要注重文化遗产,用心感受其魅力,将文化遗产融入当代,将其继承、弘扬下去!
——星火“乡”筑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 李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