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槐树下你我他,一同寻觅根文化。一座祭祖园呈现出根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日的探寻,虽有倦意,但收获满满。这是一场有思想、有温度、有活力的寻根之旅,每位队员带着一腔热血踏入寻根祭祖园,追忆先辈之路。


随着三下乡团队探寻的步伐不断深入,祭祖园的全貌逐渐浮现在眼前。走过毛泽东纪念馆,拂过革命烈士纪念碑,吹过老鹳湖的微风,“英语+遇见美丽中国文化”团队接续前进,开启了下一段寻访之旅。




感悟·非遗
一匹匹织锦,一个个柳编篮子,无不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队员们参观柳编作坊,领略柳编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发展。


在织布打麦场体验古代织布机的操作技艺,见证一条条细线在织布机的运作下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明代四合院内,重温农耕记忆,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非遗的传承有赖于社会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激发青年力量,提升弘扬非遗价值的责任感,让其从“不食人间烟火”成长为“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演艺
祭祖园内的戏剧表演,让队员们在了解深厚移民文化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盛宴。两部精彩戏剧《大槐树移民》和《传统婚庆》,充分展示出传统戏剧文化的魅力,也为景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文化需要用心去传承,更要用行动去践行,这便是戏剧演员们所传递出的殷切期望与深刻内涵。戏剧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让历史永葆生机与活力。
品味·典故
走进历史,漫步古迹,寻觅过去;走出历史,铭记根源,展望未来。如厕要说解手,过门不能踩踏门槛,亲密知己称作连手,老鹳窝是移民思乡的标志……




经过深入探寻,队员们不仅对历史典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感悟到传统文化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践去传承,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明代移民的见证者,大槐树早已经在清代的一场洪水中被淹没殆尽,但华人的“根”却始终矗立在这里。时代更迭,历史变迁,一棵树牵连起亿万中华儿女的“念”,一座城承载了无数华人老家的“源”。三下乡团队将承接根祖文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带领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迈向国际舞台。


【寻根有感】
时间好像更偏爱山西这片土地,“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脍炙人口的语句,让我们熟记于心。今天,我们来到大槐树,探寻“根”文化,我惊叹于大槐树的高大雄伟,一路了解典故,念诗赋,观祭祖堂,寻觅姓氏来源,写一封独属于大槐树的印象信,与小朋友们共同倾听祭祖堂的由来,感受洪洞文化的深厚底蕴,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拍照留念,相机咔嚓一声,记录的是我们青春的面孔,留存的是那一幕幕难忘的回忆。
——高鑫荣
大槐树,那真是千年古槐,屹立人间,根深蒂固。一进大门,我就看见照壁上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根”字,根的最后一笔像人的一条腿,郭老师告诉我们这象征着大槐树的子孙后代永不停息的脚步,告诉人们不管走多远都要回家。当我看到百姓被迫移民的无奈,与家人分离的不舍时,感触颇深,他们为了国家不得不离开故乡,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雷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