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是中华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文化传承人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努力下得以一脉相承。历史因铭记而不衰,文明因传承而不灭,7月11日,实践团成员走入小巷深处,领略千年传统文化,品味古韵之美。
丹青戏韵 笔墨传薪
路过一条悠长、深邃的窄巷,巷子左右两排旧房,静默地如同老者,无言地讲述旧时光的故事。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遇到了在路边歇脚的李旺山先生。在实践团成员问及家乡十年间有什么变化时,他如此说道:“从羊肠小路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宽敞大道,虽然不是高楼林立,但已是清一色的平房。小时候我走在路上总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在却再难以此形容。乡亲们不再需要家家户户准备多个手电筒行夜路,我们的生活在悄然间发生了改变。”李旺山爷爷的谈吐举止让实践团成员惊叹,在进一步了解中实践团成员得知李旺山爷爷十分喜爱文化创作,尤其是书法与绘画,并热情邀请实践团成员走入工作室了解水墨丹青的玄妙。


一幅幅山水风景、一张张字墨书卷,一来到李旺山先生家中,实践团的成员们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从20岁开始接触字画,这一碰就是一辈子。”李旺山先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匠心,一笔一划,慢慢地、慢慢地将文化之风蔓延到整个来堡村。传统书画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对于李旺山先生来说,中国人书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为助力家乡的文化发展,他曾在北武当山景区和于成龙故居挥洒泼墨,以笔墨传情,并且他连续两年受邀,在文化局参与非遗文化传播指导工作,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武当山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八旬的李旺山,如今在来堡村专注于乡村非遗文化建设,研究木雕的独特韵味。在得知实践团成员们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小朋友进行绘画、宣讲后,李旺山老先生高兴地提到在他空闲之余也会为村内中小学生普及非遗文化知识,希望实践团成员能继续坚持传播非遗文化理念,并为实践团落下“经缘晋乡”四个大字,鼓励成员们坚持开展真正有所为的实践活动。


以手造物 以物抵心
手工之所以贵,是因为有人把生命中的一段时光,物化给你,一勾一挑,于编织中贩卖美好;一张一弛,于丝线中雕刻岁月;一针一线,终成繁花流动的盛宴。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付奶奶家中,因为热爱,在她的家中,陈列着不少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串珠编成的福字、麦穗花束、小雏菊发绳、美乐蒂发夹、小兔子摆件、钩织的帽子以及各色各样的鞋子,为家中增添了许多色彩。


看着精致漂亮的手工,实践团成员跃跃欲试,向付奶奶请教钩织的方法步骤,付奶奶欣然答应,同时推荐实践团成员选择上手容易、简单好学的小雏菊,接着找了一些小线团和钩织工具,分发给实践团成员。“先把线绕在手指上”成员们学着付奶奶的样子,左手捏线,右手持针,“从下面穿入,把线勾出来,再压线勾出……”付奶奶一边示范,一边为大家讲解。在付奶奶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成功“迈出第一步”。而志愿者也发现当专注于手中的一针一线,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手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每一个精巧的手工都饱含着织者在其中付出的心血与热爱,每一个作品都有着它的温度。



光影之约 星火接力
通过一天的学习交流,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来堡村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井冈山宣讲项目的成员单位在夜幕降临之际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沉浸式”活动——井冈山红色精神宣讲和观看公益电影《井冈山》,诚邀村民们一同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活动开始前,实践团首先向村民们作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告诉他们井冈山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村民也对此表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革命老先辈的话,让实践团成员心中感慨万千,那翻涌不断的红色热浪,那顽强不屈的铮铮傲骨,铸就了贯穿民族血脉的红色力量、红色精神、红色基因。通过观看影片,村民们也不禁怀念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观影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也为村民送上了红色纪念礼物,与此同时,成员们表示当今时代,青年一代拿稳“接力棒”,在最好的时代,谱写最美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