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三下乡”仍在进行中,这一站,我们来到了一片清净之地——太谷白塔寺。晋中太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白燕遗址”发掘出土以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太谷基本都有显著体现。自古便有“先有白塔寺,后有太谷城。”之说。7月12日,阳光普照的日子里,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小艺志愿者秉承着对于太谷区内具有的独特古建筑非遗文化的憧憬,饱含对非遗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思绪来到太谷区白塔寺。在欣赏白塔寺别致韵味的同时,找寻文明脉络,探索尘封在古迹中的千年往事,挖掘晋中宝藏。

赞叹“白塔”懂之不易
有一座塔,名声不算煊赫,但它以纯白的身姿,屹立于太谷城之中,俯看世间沧桑,这就是太谷白塔寺,一座规模完整,布局严谨且又疏朗的白塔。中轴线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通过山门狭长的门洞步入,寺内殿宇雕梁画栋,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穿过四名亭,便是高耸的白塔。

小艺志愿者伴着老师有声有趣的讲解踏入了属于白塔寺的世界里,一名志愿者盯着白塔沉思许久便问道:“白塔屹立这里许久,为何过去多年依旧不褪色?”
老师说:“从前在太谷城内无边寺刚建起时,并不是白色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经过风吹日晒,白塔的颜色渐渐的变得不再好看,人们都很着急。而太谷城内有一位富裕人家叫王光正,他有一位夫人,精明能干,乐善好施,德才兼备。王光正早逝,她寡居门庭,她看到白塔经年未修,便主动捐施银两,并发动乡亲们一起维修。最后她请工匠将大米与胶和起来,刷在白塔上,使颜色经久不变。”

感悟“钟声”静心入寺
继续向里走,便能看到一个大钟,钟是寺庙重要的法器之一,钟声则是寺庙的灵魂,是一道可以听的“风景”。志愿者们一同抬起钟锤,敲响大钟,感受穿越古今的时间观,体会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时间流逝的记录和纪念。东钟西鼓,平安钟悬于四明厅东侧正中央,西侧正中央则新置一鼓,名吉祥如意鼓。晨钟暮鼓,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在每年的除夕夜或者是有重大节日时,便会敲起这个平安大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乐趣、祈祷太平。

着力“创新”专业加持
无边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却隐没在老住宅区里,古老的雕像、精巧的飞檐、繁复精巧的构造、戏台的飞檐翘立、柱木的饱经风霜,都是精妙绝伦的“雕梁画栋”之作。
“我们如何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与古建筑相结合并且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志愿者不由得问道。
“我们可以将新中式建筑融入其中呀!”中国风成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也逐渐的推广到了世界各地,而新中式建筑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更是在维系现代建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我们将传统建筑与创新相融合,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为大家呈现出‘古’的奥妙‘今’的创新。”这是老师说的话,这句话也深深印在了志愿者们的脑海里。

打造“魅力”历史古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幸运的是,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古建并没有被历史的烟尘掩埋,它将被更多人看到,被永远铭记。在这里,每一帧都是岁月的历史,每一寸历史都是岁月的痕迹。你可以在此感受到古楼老楼留存的烟火气,感受到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感受到独属于太谷地区的地域文化,感受到古建遗迹的真正意义。我们期待着与这璀璨而又庄严的白塔寺下一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