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发布时间:2023-07-15阅读数:

千古基因哺育乡村文化,传统技艺释放非遗活力,民俗技艺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7月13日,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非遗调研考察团在“三下乡”指导老师聂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太谷二鬼摔跤技艺传承人家中,此次来访是通过采访交流深入了解“二鬼摔跤”的发展现状及文化内涵,助力此项技艺扬名后世。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粹”原汁原味

在传承人赵强的盛情招待下,志愿者们总算亲眼见到了“二鬼”,木制的方正架子上,捆扎着两个小鬼的形状,分别套着红衣和绿衣,再配上经过巧匠的打扮和描画的脑壳,两个面目狰狞的小鬼形象,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

在采访作为师弟的传承人赵强时了解到,他11岁时开始和师傅学习“二鬼摔跤”,12岁便和师傅胡增光在太谷民间社火表演,13岁时师傅将一身绝技传给赵强,千叮咛万嘱咐:“这门手艺必须传承下去,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丢。”如今20出头的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多年,他说:“这是我的爱好,不管他赚不赚钱,都无所谓,我只想不断学习,不断改革创新,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志愿者看到传承人赵强那笃定的神情,也深深为“二鬼摔跤”感叹有他这样的传承人!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摔”出来的绝活

咚咚咚,锵锵锵,摔跤场上鬼影动,二鬼摔跤场上勇,招式灵活身矫健,动作新颖又奇特,这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鬼摔跤是从传统的体育竞技“摔跤”发展而来,谈起太谷的杂耍历史,传承人程龙侃侃而谈,并介绍到:“表演‘二鬼摔跤’的难度很大,要求表演者的腿、背、臂相辅相成,达到形神皆备。并且要熟练运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表现,才能把二鬼摔跤表演的出神入化。”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跟”出来的传承人

二鬼摔跤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几百年来长盛不衰,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二鬼摔跤”逐渐被人们遗忘,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正面临失传的境地,但传承人始终坚守属于自己的热爱,让这项在太谷流传了几百年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传”文化创新与时进

绚烂多彩的非遗文化令人着迷,浩如烟海的先贤哲思令人震撼,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高置于神台之上,被困囿于书本之中,而应该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

花开正盛,微风拂过,传承人师兄程龙这样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二鬼摔跤’的未来,我们仍会信心满满,希望通过一次次的展演和展示,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让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浓浓乡情的民俗文化也将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继而大放光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多年来,俩位传承人齐心协力、默默坚守、不断创新,只为了将“二鬼摔跤”发扬光大,让其走向国际大舞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下乡】属于程赵兄弟的“二鬼摔跤”之旅

博古融今展自信,跨越传承做新人。几千年的时代变更也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几千年的沉淀让它有了更丰富的人文涵养,作为泱泱华夏的子女,我们应拾起对文化的自信,让中国在前进的路上更加闪耀。吾辈正值青年时,将乘风破浪,勇立时代潮头。

(作者:贾婉璇 王 丽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家乡非遗传播官 摄影:艺术传媒学院 编辑:zhuo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