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谷鼓楼的古老街道深处,矗立着一座承载着晋剧艺术灵魂的晋剧博物馆,是本次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传播团的三下乡地点,同学们有幸见到了一直致力于传播和弘扬晋剧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程强。
程强,山西太谷人,“三晋第一琴师”韩全鸿入室弟子,晋胡泰斗刘柱大师第三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剧四大件演奏”代表性传承人,太谷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劳动模范、荣获2023年度 “最美太谷人”荣誉称号,2019年5月,被选入“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
程强十几年来走访多位艺人,购买和收藏流于民间的艺术珍品;拜访无数前辈,钻研演奏及制作技艺,将众家精髓记录在册;八年出版戏曲教材,十年非遗申报成功,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照亮了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晋剧”的传承之路。




执着与激情铸就我与晋剧的不解之缘
当问起他学戏曲缘由时,他回忆道:“我从十五岁就开始学习晋剧,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11岁那年,我的父亲逝世之后,我的眼睛几乎哭得失明。”在太谷县东南街小学学习竖笛时,一次意外让他对唢呐产生了浓厚兴趣。唢呐价格昂贵,他的梦想难以支撑,乐器店老板被他的坚持和对音乐的热爱打动,免费赠送了他一支唢呐。程强在几乎失明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唢呐,但由于缺乏指导,最终不得不放弃,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他回忆道:“如果不是因为那只唢呐,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也不会坚持学习晋剧至今。”
程强在学习晋剧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他坚持学习唢呐,在姥爷的帮助下,得到了太谷纺织厂宣传队傅老师的指导。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认可,最终在1997年进入戏曲学校深造。在榆次市戏曲学校,他申请成为了罗老师培养的晋胡学员,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技艺。


毕业后,程强的才华得到了晋中市中路梆子晋剧团的认可,成为了一名三股弦演奏员。面对琴师未能报到的情况,团长询问是否有人学过晋胡,程强回忆道:“我学过,但就会拉一些曲牌和简单的唱腔,并没有拉过戏。”然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团长鼓励他说:“不要怕,你先顶两天吧。”
在短短十几天的紧张学习中,程强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对唱腔的伴奏、鼓板的底号、指法、弓法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鼓师对程强的进步印象深刻,甚至建议团长不需寻找琴师,相信程强在戏拍完之后就能完全胜任,程强坚定地说:“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我会尽全力学习和提升自己。”
程强的故事,不仅是对晋剧艺术的坚持,更是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生动体现。他的努力和毅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正如他所说:“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我无书 愿孩子们书盈满筐
程强回忆起自己学戏的艰辛:“我小时候学戏,条件艰苦,师资不足,学到的知识有限。我不希望后辈重蹈覆辙,他们应该学到正确而有价值的知识。”为了传承晋剧艺术,程强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写书,耗时八年,期间不断拜访晋剧“四大件”的名家,完善书稿。面对排版费用高昂,他甚至自学排版,不惜借债,顶住各方压力,他摸了摸手上的老茧笑着说:“再难也要拿下它。”2016年10月,《晋剧曲牌四大件演奏法》终于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晋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学戏曲的问题,程强是这样认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学戏曲,只是缺乏熏陶与培养。”他走进学校,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不断吸引着学生学习。报名的孩子从最初的两人增长到八十人,再到现在的两百人,这股学习晋剧的热潮在校园内迅速蔓延开来。孩子们在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晋剧的基本唱腔、身段,更深刻体会到了这门传统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程强老师也强调了单一技能的局限性。他深知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只有培养多元能力,构建稳固的职业基石,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他常告诫队员们:“我们不能只依赖单一的技能生存,要有自己的第二职业,构建稳固的职业基石。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不仅是对队员的鼓励,也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

哪怕在天南地北 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晋中,晋剧文化的发祥地,太谷,晋剧“四大件”的制作中心,程强老师在这里孕育了一个宏伟的梦想。他观察到京剧、秦腔、豫剧等地方戏曲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却没有见到过一家晋剧博物馆。这种不甘心驱使他离开剧团,回乡自筹资金,矢志创造一个晋剧博物馆,以此守护和展示家乡的文化遗产。
程强老师走遍各地,收集晋剧的乐器、书籍和人物照片,他的车票累积如山,为了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晋剧博物馆的建设上,他的每一张车票都是硬座,不舍得购买一次软卧,每一程都是对晋剧深深的眷恋。他三十八次只为求取一本古籍,八年编纂戏曲教材,十年努力终使晋剧非遗申报成功。他自嘲“高消费投资,低消费生活”,但他的坚持和牺牲,无疑是对晋剧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


程强老师坚信晋剧是家乡的瑰宝,值得被传承和发扬。他不仅修建了晋剧博物馆,还组织各类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门艺术。他的努力,不仅是对晋剧文化的挽救,更是对家乡文化自信的重建。
在专访即将结束之际,两位七旬老人从吕梁前来学习,程强老师的眼中掠过一抹难以言喻的光彩。他转过头,目光扫过队员们,声音中带着不容忽视的分量:“你们看见了吗?这二位年迈的前辈,他们的到来是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的生动写照,是对文化深厚的尊重与传承。而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年轻人应当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锋,为何却让这份重任落在老一辈的肩上?”这一席话,如同投入宁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唤起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思。超越时间的晋剧呈现背后,是像程强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创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年轻人不应忘记那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传承,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让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中继续燃烧。

晋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在文化自信的基石上,我们展望文化输出的大道,“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传播团正以此为新的起点,深入探讨青年一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播撒文化种子,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通过每个人的微小行动,汇聚成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遗产的巨大力量。不要让非遗,变成明天的遗憾。晋剧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响,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共同携手,将这缕文化之脉跳动得更加有力,让晋剧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