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而来的消费纠纷、权益侵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其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月12日18:00,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刘老师在博学楼201教室主持开展了以“说说你的网购维权经历”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虚拟现实购物等新业态的兴起,网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部分商家虚假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设置“霸王条款”等乱象屡见不鲜。尤其年轻群体作为网购主力军,因缺乏维权经验,常面临“投诉无门”“举证困难”等困境。与此同时,传统维权渠道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导致许多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进一步助长了不良商家的侵权行为。

刘老师结合典型案例指出:“网络消费维权不仅是个人权益的守护,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微观实践。”他强调,面对侵权行为,同学们需树立“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善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武器,同时注重留存交易记录、沟通截图等关键证据。为提升学生维权能力,学院计划联合法律专业团队打造“模拟维权平台”,通过情景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维权技巧。此外,刘老师呼吁同学们理性消费、警惕营销陷阱,并建议利用专业优势开发消费维权数据分析工具,为净化网络消费环境贡献青年智慧。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分享亲身经历。软件(专升本)2406班的李泽宗同学讲述了自己购买电子产品遭遇“翻新机”后,通过平台投诉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成功维权的经历。他提出:“维权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讲究策略——保留证据、明确诉求、熟悉规则缺一不可。”软件工程(专升本)2404班张鹏同学则反思了自己因“怕麻烦”放弃追责19.9元劣质耳机的教训:“现在意识到,纵容一次小额侵权,就可能让更多人受害。

本次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与经验交流,深化了学生对网络消费维权重要性的认知,激发了其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刘老师总结道:“维权意识的觉醒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希望同学们既不做沉默的‘受害者’,也不当冲动的‘维权者’,而是以理性、智慧的态度,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此次完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的维权方法论,更通过“技术+法律”的双重视角,引导信息学子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坚守底线、勇于担当,为构建清朗网络消费生态注入青春力量。
(撰稿:李佳楠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李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