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生感悟清明文化内涵,传承孝道精神,4月2日18:00,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刘老师在博学楼202教室主持开展了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活动以“清明追思,礼敬祖先,弘扬孝道”为主线,通过文化讲解、故事分享与感悟交流,让清明所承载的家国情怀浸润青年心田。

活动伊始,刘老师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为引,从历史维度解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他结合《历书》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的记载,讲述清明节如何从农耕节气演化为融合寒食祭扫、踏青插柳的综合性节日。“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清明不仅是追思故人的日子,更是感悟生命、亲近自然的契机。”刘老师通过文史典籍与诗词歌赋的串联,让传统节俗的文化意蕴跃然眼前。

在阐释祭祖意义时,刘老师以“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切入点,指出清明祭扫既是血脉亲情的延续,亦是家训家风的传递。他特别提到疫情期间“云祭扫”的兴起:“当疫情阻隔归乡路,人们以线上献花、代客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这恰说明形式可变,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永不褪色。”活动现场展示了抗战家书、祖辈手札等实物照片,刘老师轻抚投影屏上一封泛黄家书说道:“这些文字承载着先人对家国的担当、对后辈的期许,读懂它们,便是对孝道最深刻的践行。”

分享环节中,来自山西省临汾市的软件(专升本)2406班刘庭宇同学,结合家乡习俗讲述了他对清明节的理解。“我们临汾是晋南文化重镇,至今保留着‘寒食清明一体过’的传统。”他展示手机中拍摄的家乡清明场景:老屋门楣插柳枝、孩童手腕系五彩丝线、祠堂供桌上摆满“子推燕”面塑。“奶奶说,柳枝是为介子推驱寒辟邪的,寒食禁火的故事里藏着‘不忘恩义’的道理。” 刘庭宇重点介绍了家乡独特的“子推燕”习俗:“清明前三天,家家户户用白面捏成燕子形状,蒸熟后点红绿彩,燕子衔着铜钱象征‘衔春送福’。祭祖时,长辈会把面燕分给晚辈,我小时候总舍不得吃,藏在书包里直到风干。”他展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六岁的他踮脚将面燕摆上供桌,身后是曾祖父手书的“忠厚传家久”匾额。“如今我才明白,这习俗不单是纪念介子推,更是在提醒我们:孝道如春燕归巢,代代相续才能让家族根脉长青。”

活动尾声,刘老师总结道:“刘庭宇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清明文化在乡土中生长出的鲜活形态。那些插在门楣的柳枝、孩童腕间的丝线、祠堂里的面燕,都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密码。”他向学生发出倡议:“这个清明假期,请尝试做两件事:一是探寻自己家乡的清明习俗,记录背后的故事;二是向长辈学习一道传家菜或老手艺,让文化记忆在指尖延续。”
本次活动以“文化溯源-精神解读-乡土实践”为脉络,让青年学子从一方风土中触摸文明的温度。当刘庭宇将带来的面燕分发给同学时,青麦香气裹着晋南春色漫溢教室——这或许正是清明最好的注解:追思不在远,孝道永传承。
(撰稿:李佳楠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李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