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I技术高速迭代,DeepSeek秒级生成文案、Manus平台破圈、数智员工渗透各行业,这些变革在提升效率与创新的同时,也引发“AI焦虑”。如何以理性姿态拥抱技术浪潮,在人机协作中找准自身定位,成为当代大学生亟需解答的成长命题。4月16日,辅导员侯林莉老师携手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于博学楼301举办以“码力觉醒:当你的代码开始‘反卷’AI”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活动聚焦大学生在AI时代的困惑,通过沉浸式讨论与专业引导,助力学生打破焦虑闭环,明晰“以代码为刃、与AI共舞”的发展路径。

洞察AI焦虑 引导独立思考
面对社交平台弥漫的“AI焦虑”,辅导员侯林莉老师以一段社交媒体焦虑言论视频切入,直观呈现“AI取代工作”“传统岗位消失”等热议话题。播放结束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坦言:“我毕业后想做数字媒体内容创作,可网上都说AI绘图、AI视频工具会让我们这类创作者失业,职业道路一下没了方向。”其他同学纷纷附和,现场讨论热烈。侯老师认真倾听并记录,随后总结:“社交平台信息繁杂,很多人传播焦虑,大家别盲目跟风,要学会独立思考。就像面对生活问题,不能只听他人之言,得自己分析判断。”



剖析焦虑根源 锚定自身定位
在“跟风焦虑or本领恐慌”分组讨论环节,不同专业学生直击痛点:有的担心不掌握AI核心算法,在智能设备开发中难有竞争力;有的坦言不懂算法逻辑,只能干数据搬运的基础活;有的反思别光怕AI抢饭碗,用 AI 辅助创作能省时间搞创意。侯老师穿梭指导时强调:“焦虑的根源往往是‘能力断层’而非‘技术威胁’。这告诉我们,面对新事物要理性,挖掘优势、找准定位,别盲目跟风,才能在AI时代抓住机遇。每个专业都能在AI生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



培育代码素养 掌握关键技能
在解析AI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后,侯老师自然切入核心:“理解AI的价值,更要掌握驾驭它的工具——代码。”她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如AI在疫情防控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等,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AI的强大力量。她在黑板上写下几行简洁的代码示例,耐心地讲解道:“代码是与 AI 对话的‘通用语言’。”侯老师类比道,“就像驾驶汽车需要掌握操作技术,驾驭AI需要掌握代码工具——从基础的数据处理到复杂的算法实现,代码能力决定了我们是‘被AI替代’还是‘让AI赋能’。”



辅导员说完满活动临近尾声,侯老师总结道:“AI不是对手,而是时代赋予的‘磨刀石’。当我们用代码武装能力、以专业锚定价值,焦虑自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完成了从 “AI焦虑”到“AI赋能”的认知升级希望同学们在AI浪潮中主动破局,成为‘人机协作’时代的核心参与者。”同学们表示将以积极态度面对AI,提升技能,探索人与技术共生的发展路径。
(撰稿:侯文越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耿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