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我性格特质,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包容,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张亚萍老师于5月7日在2教101教室组织开展了以“解锁性格密码:九型人格探索之旅”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活动通过理论科普、趣味测试、情景互动等环节,带领学生走进心理学的世界,用科学工具解码性格背后的行为逻辑,现场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理论讲解:揭开九型人格的神秘面纱
张亚萍老师以“为何同样的事件会引发不同反应?”为切入点,通过“暴雨天迟到”的校园生活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九型人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强调“性格无优劣,差异即资源”的核心观念。
“完美型追求细节,助人型乐于奉献,成就型渴望目标……”PPT上九种性格类型的卡通形象与关键词引发学生频频拍照记录。张老师特别指出,九型人格并非简单贴标签,而是通过觉察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动机,帮助个体突破思维定式。讲解过程中穿插《西游记》师徒四人性格分析等趣味案例,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具象化。

互动测试:绘制个性光谱图
理论铺垫后,活动进入“性格雷达图”测试环节。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测评。“我居然是‘和平型人格’,怪不得总想当‘和事佬’!”“原来‘思考型’喜欢独处不是孤僻,而是需要独立思考空间……”随着对测试结果的解析,教室内的讨论声逐渐热烈。张老师邀请了学生分享报告,并结合日常表现进行解读:热衷组织活动的班长被确认为“成就型人格”,其目标导向特质与班级管理能力高度契合;腼腆但擅长数据分析的李豪杰同学则展现出“观察型人格”的典型特征。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学生意识到性格特质与个人发展方向的深层关联。


成长手册:定制个性化发展指南
活动最后,张老师给出了对应性格的优势发展路径、潜在盲区提醒及适配学习建议。并特别设置“性格能量卡”环节:学生在卡片上匿名写下最欣赏的他人特质投入盲盒,随机抽取后朗读。“我抽到‘总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这张‘做事井井有条’说的肯定是班长!”卡片传递的温暖反馈让教室充满掌声与欢呼。

活动反响:一场认知自我的觉醒之旅
“以前总觉得性格测评是娱乐,今天才发现它能帮我找到更适合的学习方法。”参与学生张宁感慨道。心理委员李丹娜则表示,通过活动更清楚如何根据同学性格分配任务。张老师总结:“九型人格不是限制成长的框架,而是照见潜能的镜子。希望同学们以包容之心看待差异,让多元性格成为班级凝聚力的粘合剂。”

(撰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张 宁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