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吃完十根烤肠”能参透生命的真谛,你相信吗?
近期,某高校学生因学业压力轻生事件引发热议,社交媒体上“脆皮青年”“精神内耗”等话题持续刷屏。据《2024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白皮书》最新数据显示,73%的大学生坦言“对未来感到迷茫”,34%承认“曾因压力产生极端念头”。
面对这一现实,为了通过多元视角引导学生正视“死亡”这一生命议题,打破传统禁忌与恐惧,启发其思考生命的有限性与价值。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史欣超老师于5月13日12:00在博学楼201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让“死亡教育”跳脱出刻板说教,化身成一场既严肃又生动的青春思辨会。

活动以一段震撼的生命主题视频拉开序幕,短短5分钟,同学们屏息凝神,不禁感慨道:“原来死亡和活着一样,都是生命的必修课。”“被迫接受死亡是遗憾,主动靠近是绝望,坦然面对是珍惜当下。”史欣超老师一开口,便用烤肠作比喻,将晦涩的哲学命题拽进现实:“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细嚼慢咽——你怎么‘吃’这根烤肠,决定了它的意义。”


卡牌游戏:在“生死议题”中寻找答案
当“心脏”“沙漏”“宇宙星空”“放在木板上苹果”四张卡牌展开,现场陷入短暂静默。软件2301班的学生凝视“心脏”图案,缓缓道:“心脏的跳动是生命的象征,但它的脆弱也提醒我们,每一刻都该为值得的人和事全力以赴。”抽到“沙漏”的同学补充:“沙漏的流逝无法逆转,就像死亡无法回避,但中间的过程可以填满善意——比如帮助陌生人,让时间拥有温度。”面对“宇宙星空”,另一名学生低声说:“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渺小如尘埃,但正是这种渺小,让我们学会敬畏与谦卑。”最后,“放在木板上苹果”的卡牌引发深思:“苹果代表欲望与牵绊,放下或许不是妥协,而是选择更自由的活法。”史欣超辅导员总结道:“这些图像映照出死亡的不同维度——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意义的起点。我们讨论死亡,最终是为了理解如何更好地‘活着’。”


遗愿清单:写下你对世界的“不舍宣言”
现场画风从热烈转向走心。有人写下“陪爷爷奶奶再晒一次太阳”,有人计划“开跑车穿越沙漠”,更有调皮者调侃:“吃完十根烤肠,算不算人生成就?”史欣超老师看着大家说道:“遗愿清单不是告别信,而是生活宣言。它的意义在于,让你发现此刻就能实现其中90%的愿望。”


余华金句压轴:活着是扎根苦难的“劣根性”
活动尾声,史欣超老师引用余华在《活着》中的观点:“活着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在苦难的世界里扎根。是劣根就像野草一样,被践踏千次仍要生长的生命力。”这句话恰好呼应白皮书的发现:88%的学生认为“抗挫力”是当代青年最稀缺的品质。这充满力量的话语,为活动注入深刻的文化共鸣。

当“考研上岸”“大厂Offer”成为单一价值标尺,这场活动撕开了一道裂缝。用烤肠的平凡化解死亡的沉重,用卡牌游戏取代空洞说教,让年轻人在笑声与泪水中重新定义生命的价值。史欣超说:“如果生命是一根烤肠,有人蘸焦虑的苦酱,有人蘸平凡的甜辣酱——死亡教育不评判选择,只提醒你:滋味要自己尝,饱饿要自己扛。”
当“内卷”与“虚无”撕裂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史欣超的死亡教育以一串烤肠的烟火气,教会学生正视生命的有限性——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让每个迷茫者看清:活着的意义,不在远方的高光时刻,而在脚下热气腾腾的日常。
(撰稿:段婷媛 刘江珊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郭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