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正文

【三下乡】“慢”行榆社 在流动与凝固的时光里读城——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0阅读数:

车轮碾过的是当下的生活轨迹,目光掠过的是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两种截然不同的“行走”,都藏着值得细品的故事。7月10日,“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坐上慢火车、走进化石博物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在慢下来的时光里,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

开往“幸福路”的8171次慢火车

7月10日10:07,慢悠悠的8171次列车缓缓开动,车窗框住一路风景,也框住了车厢里旅客们的家长里短,累计运行了30年,全车共3节车厢,这是革命老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贫困的太行山地区穿山越岭,方便了老区群众进山出山,走亲访友、外出打工经商、出售农副产品……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生命线。践行团成员与旅客们在这列“幸福小火车”唠起了嗑,邻座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说每周都要坐这趟车去姥姥家,“姥姥总在站台等着,带的糖葫芦一路都不化”;斜对面的大叔笑着指了指窗外,“我打小就坐它,从背着书包上学,到现在带娃串亲戚,这火车跟老伙计似的,跑再慢都觉得亲。”车厢里的对话满是日子的温度。8171次列车早成了沿途居民生活里的一部分,载着牵挂,也载着一长串慢慢悠悠的成长故事。

触摸“化石之乡”亿年前的生命痕迹

午后转站化石博物馆,指尖划过冰凉的化石纹路,仿佛触到了深埋地下的岁月密码。走进榆社化石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厅,展出的是距今700-100万年间的古生物化石100余件,珍贵化石“榆社剑齿象”“榆社原大羚”……从对化石的认识,到对地层以及年代的解读,践行团成员们揭开深埋于榆社地下的“地球生物演变密码”。走进石刻造像厅内,这些来自大同寺和岩良福祥寺的佛像雕刻细腻入微,历经千年磨砺依然栩栩如生。展厅里人流渐多,践行团的成员也悄悄加入了“讲解”的队伍,看到有游客对着化石展牌驻足,主动走上前讲解起来,从榆社的化石传说到人文故事,原来分享知识的过程,也是和这片土地的过去再靠近一点的方式。文明需要延续,践行团成员在与藏品的“对话”中进一步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慢火车上的烟火故事、化石馆里的时光对话,让践行团成员们跳出书本,摸到了真实的生活与历史。三下乡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相遇里吧。让青春靠近土地,让成长扎根故事,把“听别人说”变成“自己撞见”,生活的美好与厚重,都在实实在在的行走里,在那些鲜活的人和沉默的“时光见证者”身上

(撰稿:郑淑东  供稿:毣谷书院  摄影:马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