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以街舞为纽带,开启了一场联结校园与乡土、潮流与传统、青春与岁月的“三下乡”实践征程。团队怀揣服务乡村的赤诚、挖掘文化的热忱与传播街舞力量的担当,将街舞艺术融入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多元场景,在古村红土间播撒青春活力,于实践中汲取成长力量。




探秘民俗与红色热土:在历史根脉中汲取养分
抵达国家3A级景区美宝山庄后,团队成员深入民俗文化馆,在传统农具与古朴物件构成的时空长廊中追溯农耕文化脉络。讲解员的讲述串联起先辈耕耘的历史片段,让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生活叙事。恰逢美宝山庄组织党员培训课程,团队开展的特色街舞表演成为文化交融的纽带——Breaking、爵士、Popping三支街舞队依次登场,以活力特质与民俗馆的历史厚重感形成鲜明对话。表演后的交流环节,成员与党员围绕街舞发展与民俗创新展开探讨,让不同世代的思考在对话中共鸣。
从民俗文化探寻转向红色历史追溯,团队来到革命老区马定夫村。在村长引导下,成员们于红色纪念馆内系统了解马定夫烈士的英雄事迹,从史实记载与口述历史中还原战火纷飞中军民同心的壮阔历程。为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转译,团队在革命老区开展街舞文化传播活动,阐释街舞中拼搏奋进的精神内核与革命精神的共通之处,为红色文化注入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动能。








深耕美育:从双师课堂到童真乐园的快乐传递
团队走进太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民族舞专业的张老师、流行舞教学的李老师展开“双师课堂”交流。张老师分享了将藏族舞屈伸动作比作“小树苗摇曳”、甩手动作想象成“孔雀开屏”的趣味教学法;李老师则将流行舞步伐与《小星星》旋律结合,强调“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舞蹈魅力”。带着满满的教学“干货”,团队下午走进当地幼儿园,将复杂动作转化为趣味故事——教爵士舞手部动作时,告诉孩子们“小手是魔法棒,要变出漂亮花朵”,6岁的朵朵从躲在角落到跟着跳“小兔子蹦蹦跳”,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为对志愿者最大的肯定。
团队在缔舞元素工作室“充电”后,转身将活力送进明星幼儿园。孙博老师解析Hip-Hop从街头文化到全球潮流的演变,拆解Up-Down律动、滑步等核心动作;秦玮老师的Popping表演以精准肌肉震动展现机械美学。志愿者们将技巧转化为童真语言:Up-Down成了“小皮球拍一拍”,Wave化作“毛毛虫爬呀爬”。课程尾声,孩子们用蜡笔画下“抖抖舞”“小布丁舞”,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志愿者的腿请求:“明天还来教‘毛毛虫舞’好不好?”从工作室的专注练习到幼儿园的快乐分享,街舞的“酷”与传递的“甜”完美交融。










跨代共舞:从银发岁月到广场狂欢的温情联结
团队在兀舞堂街舞工作室解码Popping文化内核——专业舞者回溯其从街头即兴到国际赛事焦点的历程,拆解Pop震动、Lock锁停等元素,秦玮老师以“慢动作示范+一对一纠错”指导技巧。下午,成员带着所学走进百福疗养院,改编《桃花朵朵开》街舞段落,将Locking卡点与怀旧旋律融合,83岁的王奶奶赞叹“比电视上还鲜活”。志愿者用“老电影机器人”比喻Popping机械感,90岁的赵奶奶扶着轮椅练习“摇蒲扇”手部动作,退休教师张奶奶分享文工团老照片,让“街舞+康养”模式沉淀为珍贵实践素材。
团队在吴宇街舞工作室深耕Breaking技巧,老师强调“力量与控制的较劲”,从Top Rock脚步到Freeze定格,成员们在汗水与坚持中锤炼技艺。随后转场夕阳红养老院,将舞蹈节奏放慢,把定格做成“拍照姿势”,75岁的刘奶奶拍手称赞“比打游戏有劲儿”;傍晚又加入太谷文化广场的广场舞队伍,与阿姨们共创“混搭舞”,大叔用太空步配合摆臂引得全场叫好。从工作室的“硬核修炼”到养老院的温情互动,再到广场的跨界狂欢,街舞成为串起不同世代心灵的纽带。
从民俗文化馆的古今对话到革命老区的精神传承,从幼儿园的童真课堂到养老院的银发温情,“启舞计划”以街舞为桥,完成了一场青春与大地、潮流与传统、个体与社会的深度对话。团队在实践中既传播了艺术活力,更收获了成长力量,未来将继续以舞为介,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有温度的青春答卷!
学生感悟:
“街舞在民俗馆的表演让我震撼——当Breaking的力量撞上农耕器具的斑驳,当爵士的灵动对话老照片里的岁月,我突然懂了‘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与老党员聊街舞时,他说‘你们跳的拼搏劲儿,和当年我们开荒种地一个理’,这让我明白,潮流与传统从不是对立的,青春力量能为历史注入新的心跳。”
——“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长 安萌
“在幼儿园教舞的经历像颗糖。起初担心孩子们觉得街舞太难,直到把Wave说成‘毛毛虫爬’,看着朵朵从怯生生躲在角落,到举着蜡笔画‘会跳舞的毛毛虫’,我突然懂了美育的意义。不是教会多少动作,而是点燃他们眼里的光。那些跟着节奏晃动的小脑袋,比任何舞台掌声都让我觉得珍贵。”
——“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员 刘宁
“在养老院改编《桃花朵朵开》时,赵奶奶扶着轮椅学‘摇蒲扇’动作的样子,彻底改变了我对街舞的认知。原来街舞不只是街头的酷,还能是养老院里的暖。当83岁的王奶奶说‘这舞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劲儿’,我突然明白:我们跳的不只是舞步,更是不同世代能共通的‘热爱与活力’,这才是最动人的传承。”
——“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员 刘晓琳
(撰稿:刘晓琳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