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瓜陇云耕”直播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旗帜插在山西太谷区小白乡的瓜田,一场用数字技术连接城乡的助农实践,便在“十年轮作”的土地上拉开序幕。小白乡团委赵书记始终关注着这场实践,从团队初到时协调场地搭建田间直播间,到鼓励瓜农们参与进来“试试新法子”,他的支持为直播助农筑牢了基础。“要让数字工具真正帮上老乡们的忙,让小白西瓜的好走出这片田垄。”赵书记的话,成了团队开展工作的初心。


7月5日至9日,从田间直播间的搭建到瓜农主播的成长,从“云端瓜市”的热闹到“云传承”的约定,每个镜头都在诉说: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藏在瓜田的泥土与屏幕的光影里。



初入田野:在泥土里埋下实践的种子
初到小白乡的瓜田,实践的起点带着几分生涩。队员们扛着直播设备在田埂间穿梭,蹲在藤蔓旁反复调试镜头,却总担心角度不对,没能把大白西瓜的饱满红瓤拍得透亮。跟着瓜农大娘学 “听瓜诀” 时,把 “当当” 声的生瓜误认成熟瓜,惹得大家笑作一团;帮着推陷在泥里的三轮车,满手泥污却越推越有劲儿,才懂“助农”不只是镜头前的吆喝,更是踩进泥土里的实在。
那时的直播更像一场摸索——凤腾哥对着镜头讲“十年轮作”的老规矩,队员们在一旁紧张地看弹幕,生怕错过“求链接 的留言。但当第一颗西瓜切开,红瓤淌出的汁水映在屏幕上,满屏“看着就甜”的赞叹涌来,实践的种子也算在泥土里扎了根:原来田野里的甜,真的能通过镜头传向远方。



渐入佳境:用技能浇灌实践之花
实践渐深,直播间成了熟稔的“战场”。队员们不再怯场,会跳着《大展宏图》热场,把瓜田变成热闹的舞台;也会教瓜农阿姨调镜头,让她对着屏幕讲“沙土种的瓜更甜”。瓜农大叔的“硬核开瓜”成了保留节目,双手按压间瓜皮“砰”地裂开,薄皮透光的红瓤引发现场惊叹,直播间点赞量噌地破了10万。
创意也在田间疯长:把大白西瓜捶成汁,加片薄荷叶就成了“信工特调”,农户大婶尝了直夸“比蜜水清爽”;用刻刀把瓜皮雕成小熊、果篮,网友留言“买瓜能送雕刻吗”。这时的直播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变成了双向奔赴——城里人的“想吃”和乡下人的“想卖”,在屏幕两端撞出暖暖的甜。




蜕变生长:实践结出振兴的果实
最后那场直播,队员们和瓜农并肩站在镜头前,歌声混着瓜香飘向远方。王阿姨已经能熟练回应用户“甜不甜”的提问,举着西瓜展示纹路:“你看这纹路多清楚,糖度高着呢!”队员里的IT男解博涵蹲在田埂上,正对着电脑调试直播参数,草叶粘在镜头上也顾不上擦——曾经觉得代码比泥土干净的他,此刻盯着屏幕里滚动的互动数据笑了,“原来代码之外的田野,也能跑通助农的算法”。
这场实践的变化,藏在每个人的成长里:从扛设备的“新手”,到能教瓜农直播的“能手”;从对着镜头紧张,到能在田埂上跳热舞;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不再是城里的新鲜事,成了瓜农手中增收的“新农具”。镜头前的瓜田、直播间的乡音,五天直播助农,让小白乡的西瓜顺着网线“走”向四方。这不仅是农产品的销售,更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碰撞。从手把手教学到瓜农独当一面,点滴实践中,乡村的生命力正通过屏幕焕发新生。此番暂别不是终点,未来我们还会不定期重返这里,让数字助农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篇。
(撰稿:郭雅娟 姬怡娇 杨雅蓉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