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信息工程学院 > 正文

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安全素养提升——晋中信息学院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18阅读数:

为夯实校园数字安全基石,赋能师生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安全素养提升,9月17日18:30-19:30,我校特邀太原理工大学杨玉丽副教授于图书馆小礼堂开展专题讲座。作为深耕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杨玉丽副教授兼具硕士生导师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双重专业身份,在数据加密技术研发、网络漏洞挖掘与防御等领域成果卓著。此次讲座以“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安全素养提升”为议题,吸引近200名师生莅临聆听,现场座席充盈,学术氛围浓厚,为师生搭建起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数字安全知识盛宴。

讲座开篇,杨玉丽副教授以“算力文明的演进脉络”为叙事主线,带领在场同学们开启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数字技术溯源之旅。她以1946年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为起点,生动勾勒出数字技术从“机械庞然”到“微型智能”的迭代轨迹——从晶体管技术突破实现计算机体积的量级缩减,到集成电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算力呈指数级跃升;从ARPANET构建起计算机互联的雏形框架,到TCP/IP协议体系奠定全球互联网的运行基石,再到5G技术催生“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态,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都被赋予了清晰的时代坐标。杨玉丽副教授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与典型技术案例的深度解读,将复杂的算力演进历程解构为硬件革新、协议突破、场景拓展这三个维度,让在场同学们直观感知数字技术从“单点计算”向“全域互联”的跨越式发展,为后续探讨网络安全议题埋下逻辑伏笔。

“数字技术越发展,安全问题就越需要重视。”在回溯计算机网络技术演进的历史后,杨玉丽副教授话锋一转,将焦点聚焦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命题。她指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数字世界的安全威胁已呈现“隐蔽化渗透、产业化运作、跨境化蔓延”的新特征,数据泄露、勒索软件攻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攻击等风险事件的频发,对个人信息权益与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同时,她结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的核心条款,系统解读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边界与企业、机构的安全责任体系,使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起“技术认知+法律敬畏”的双重安全意识。

在如何提升大数据安全素养的实践指导板块,杨玉丽副教授从 “技术防护体系构建”与“安全意识培育”的双重视角给出了实用建议。技术层面,她系统介绍了数据脱敏、端到端加密传输、智能入侵检测系统等核心防护技术的应用场景,并用通俗化的语言解析哈希算法、区块链等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中的作用,将复杂的技术逻辑转化为被同学们可感知的安全防护路径。意识层面,她针对师生日常数字生活场景,提出“三不原则”:不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陌生链接、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个人信息、不使用弱密码或统一密码登录重要网络平台。她还特别提醒同学们关注公共WiFi的安全认证、移动智能设备的隐私权限设置、废旧电子设备的数据清除等易被忽视的安全细节,引导师生将安全防护意识融入数字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技术防护”与“意识防线”的同频共振。

讲座全程,杨玉丽副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专业的网络安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既保持了学术内容的严谨性,又兼具知识传播的趣味性。现场师生专注聆听,部分师生还借助手机拍摄课件内容,以便后续深入学习。从低年级学生对基础安全知识的专注领会,到高年级学子对前沿防御技术的认真思考,再到老师们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积极关注,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均在讲座中得到有效满足。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区块链工程的学生表示:“杨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网络安全的新视角,原来日常看似普通的数字操作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安全逻辑与风险隐患,日后我会更加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相关负责老师则认为:“此次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不仅帮助师生提升了安全素养,也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专业讲座走进校园。”

网络空间作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安全是其存续发展的“生命线”。此次专题讲座,不仅带领师生完成了一场算力文明的历史溯源,更构建起“技术认知—风险研判—实践防护”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师生搭建起提升网络安全素养的重要平台,引导全体师生树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网络安全观,共同守护安全、健康、文明的数字校园环境,为培养具备高度安全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郭聪然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郭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