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智能工程学院 > 正文

【三下乡】布谷追“兴”弘耕读文化 智慧农机助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7-07阅读数:


7月7日,智能工程学院“布谷声声·智行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带领“布谷·不孤”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走进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开启2024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三篇章——布谷农机梦,启智农耕行。

科技助农 沃野田畴焕新景

走进室外机械棚中,一台台创新型的农机设备,是钢铁与技术的结晶,更是现代农业梦想的载体。在老师的讲解下,一堂关于农业科技与智慧融合的室外课开启,代表了不同年代机械特点以及农业发展特色的农耕机轮番上阵,从土壤耕作机械、施肥机械到作物收获机械等,不同机械的研制特点以及使用方法,都让现场志愿者以及孩子们感受到了农业机械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惊喜之余,山西省农科院创新团队所研制的用于喷洒农药的地面遥控履带式植保坦克和植保无人机登场,科研人员现场为大家展示了机械的使用方法,并讲述了在疫情期间,两个机械在太谷区开展喷洒消毒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讲解之后,孩子们也拿上了遥控器,体验了一场别样的“遥控之旅”,驰骋在果园中的“植保小坦克”,飞翔于天际的“植保无人机”,感受着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智”更有“质”,尽显“科技范”,让“智慧农业”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深刻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与前所未有的活力。

“育见”农耕 “一锄一镰”诉文明

走进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志愿者与孩子们亲身领略了农业发展的漫长过程。从古代原始时期粟的出现,到现在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每一个阶段都诉说着人类智慧与勤劳的故事,讲述以山西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

在展馆中陈列的各种锄具模型,从简单粗糙到精致实用,每一个都见证了农业工具的进化历程。同时丰富的农产品作物模型也生动地呈现出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这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虽然多数生活在农村,但是对于农业发展的历程并没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对于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志愿者而言,农耕文明也只是停留在书籍中的文字,但是此次参观学习中,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朴素、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耕读传道 “知农爱农”育新才

感受了农业机械以及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志愿者与孩子们又走进了园艺花房,拓宽耕读教育的途径和场所,强化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锻炼。管理人员热情地为大家介绍着他们悉心养护的“成果”,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的目光,认真倾听,还不时地提出自己天真而有趣的问题。

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植物文化解读为“纬”,依托农科院的植物资源,了解了花语树韵系列微课,在展现花房物华之美、诗意之美中,引导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体悟蕴含在四季时令中的耕读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们的学农爱农热情。

“耕”中“读”,在“耕”中学。实践团的成员们积极参与其中,与园林专业的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疑惑。从花卉的生长环境到花期的调控,从害虫的防治到花卉的美学价值,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在这充满花香和知识氛围的园艺花房中,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每个人都沉浸在繁花世界的探索和学习中。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耕文明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一同领略了农业科技的神奇魅力,目睹了现代化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同时深入感受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农机到农耕知识,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见证。探寻古老农耕文明、体验现代农机设备,将理论学习、实践教育、农耕文化相结合,打造“专业知识+耕读教育”新课堂,培养青年学生的“三农”情感,为实现乡村振兴培育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一懂两爱”人才、扎根“三农”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