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智能工程学院 > 正文

【三下乡】布谷兴农 “耕”深劳动教育“耘”享实践真知

发布时间:2024-07-09阅读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亦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青年需深入基层,融合农业科技与实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7月8日,“布谷声声·智行助农”智能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联合太谷区民政局、太谷区立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带领“布谷·不孤”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启2024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四篇章——布谷农技梦,智绘助振兴。

科技“智”创·探索识真谛

实践团成员们携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一同走进山西省农科院,开展了一场关于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对话盛宴。3D打印技术与机械臂的展示不仅引起了成员们的浓厚兴趣,更为他们打开了探索农业科技新领域的大门。

实践团成员怀揣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热忱与疑问,与农科院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展开了激烈的交流与讨论,讨论触及了创新思维、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多个层面。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将3D打印技术巧妙应用于农业工具的个性化制造,以提升生产效率;探讨机械臂在农业中如何发挥巨大潜力,实现作物种植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实践团成员们从科研人员的视角中,获得了对农业科技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同时也传递了自己在乡村一线实践中的真实感受与迫切需求。这种双向的沟通与反馈,不仅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交汇,更激发了创新的火花与灵感。

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启发之旅。他们亲眼见证了科技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工科领域的广袤天地与无限可能,也在心中埋下了科技兴农的坚定信念,激励他们在未来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制”慧·研习悟精髓

全国模范教师张淑娟教授为实践团成员及孩子们开设了一堂特别的制图课,她笔触轻盈,教导孩子们如何以精准的线条勾勒出世界的美丽,更在他们纯真的心灵深处播撒了对精确与美的无限向往。

继张淑娟教授的专业教学后,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制图的热爱与理解,携手太谷区民政局、太谷区立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同走进太谷福利中心,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了一堂“科技小课堂”,带领“小布谷们”进一步学习与体验制图课程。志愿者将自己在课堂上习得的制图技巧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对孩子们展开了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复杂结构的呈现,每一次落笔都让孩子们领略了器械设计的精髓与制图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种子。

科技“耕”新·实践出真知

绘制完机械图纸后,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走进农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将图纸上的构想化为现实,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

他们用塑料瓶做成简易滴灌装置,细心检查并调整设备,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精准地滋润到农作物根部。

面对虫害问题,成员们带着“小布谷”迅速行动起来,安装了自制的捕虫装置,将他们挂在菜园子的各个角落。

之后成员们带着手推式播种机,体验了卷心菜、苋菜的种植,一同为这片土地种下了未来的希望。他们在田地中专注而投入的身影,成为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械制图的精湛技艺与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携手并进,共同铸就了农业现代化的辉煌篇章。

实践团成员带着“小布谷”们从教室走到田间地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理论走到实践,这一过程意义非凡。孩子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图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为乡村土地的合理规划、农业产业的科学布局提供切实帮助的有力工具。“布谷声声·智行助农”智能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将拓宽工科学子在田间地头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绘制出乡村繁荣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