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零度可乐”,交“零糖朋友”。作为初入大学校园的小萌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社交,而每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如何保持正常的社交显得尤为重要。为此,12月11日15:10智能工程学院2024级辅导员吕慧老师在Nìng House开展,一场以“健康‘零糖社交’,远离‘淡淡综合症’”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找到跳出“幻想城”,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舒适圈”。


社交之“甜” 隐忧渐显
活动伊始,吕慧老师向大家抛出问题:“自入校以来,你加入了多少个社团?多少个部门?微信好友增加了多少?每天畅聊的朋友有多少?交心的朋友有多少?……”一系列的连环“拷问”,同学们当中新加好友最多的有约200个,最少的约20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均在2-3个。当通过朋友圈点赞、“精装朋友圈”、每天线上问候、打招呼等这些方式去维持“高糖分”社交关系,虽然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可能隐藏着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在这样的社交模式下,个体往往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导致在面对真正的挑战和困难时,缺乏足够的支持和理解,无形之中给自己和朋友们带来烦恼和困惑。


健康降糖 适当“斋戒”
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同学们往往要承受来自学习、工作等各方压力,导致本就疲乏的大家,面临“社交体力”严重流失的困扰,如果再将个人情感过多依附于他人,去维持线上的虚假“社交繁荣”,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慧老师引导同学们对我自己的朋友圈“做减法”,不要关注数量,而更专注于质量。通过互动讨论和问答,同学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交习惯,学习如何在保持社交活跃度的同时,筛选出真正有意义的社交关系。鼓励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虚拟世界的点赞和评论。让大家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社交健康不在于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数量,而在于能够相互支持和理解的真挚友谊,帮助大家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唤醒个体意识 实现自我表达
“零糖社交”主打距离感,而距离感的把握,又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活动现场通过两个简短的节目“无言的宿舍关系”和“粘人的小张”,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节目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互动,揭示了在社交中保持适度距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伤害他人感情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无言的宿舍关系”通过模拟宿舍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示了“淡淡综合症”室友间如何渐行渐远,把自己与集体生活剥离开来;而“粘人的小张”则通过夸张的表演,揭示了过度依赖他人、毫无边界感的负面影响。同学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如何维持恰当的社交距离以及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摆脱“公式化” 零糖≠零
正确的“零糖社交”不等于“零社交”,它倡导人们要摒弃表面化、无营养的社交方式,保持自我,回归真诚与关怀,保持适度的界限,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时间,避免过度侵扰和依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习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社交方式,享受过程和乐趣。通过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以及在工作和学习中建立真正的朋友、“战友”关系,建立更加稳固和富有成效的人际网络。从而保持独立和自我成长,提升个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拥抱独立自信的大学生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零糖社交,其实是一场心灵深处的筛选和审视。不要在虚假的热情里迷失,不要在敷衍的关系中纠结,不被关系所束缚,不为虚荣而谄媚。在“零糖”的适度亲密中给自己留足空间,保持与人交往的边界感,更好地向外寻求情感链接,更注重“悦已”,而不刻意迎合他人,将情绪价值的供给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保持这种平和的生活态度,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社交生活。
(撰稿:吕 慧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 摄影:李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