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智能工程学院 > 正文

【辅导员说完满】携志愿火种 燃青春奉献之火——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2024级辅导员说完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14阅读数:

为弘扬志愿精神,传递教育力量,智能工程学院辅导员董盛老师于5月14日12:00在2教204开展了以“携志愿火种,燃青春奉献之火”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此次活动以“支教实践与成长”为核心,通过真实案例与深度交流,引领同学们感悟志愿精神的内涵,激发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初心:以爱为炬 点燃支教火种

董老师从“支教的动机”出发,深情讲述了投身教育公益的初心——既是对志愿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践行。他提到,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志愿者将知识与关怀带到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为孩子们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时刻提醒着志愿者教育的温度与重量。“当我们选择踏上支教之路,便是选择了用行动回应‘教育公平’的呼唤。”

在分享招募与筹备经验时,董老师强调,科学的组织是支教活动的基石。从通过社交媒体广泛招募志同道合的伙伴,到通过面试选拔、教学技能培训、心理建设课程等层层把关,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教育的敬畏与责任。“我们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沟通,如何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教育热情。”

实践淬炼:扎根基层教育 书写青春担当

谈及支教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董老师用“沉浸式成长”概括这段经历。初到支教地,志愿者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生活条件简陋等多重考验:“有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普通话,有的课堂连像样的教具都没有,但这些困难反而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他们因地制宜设计趣味课程,用游戏化教学点燃学习兴趣;走家串户了解学生背景,用耐心与倾听敲开孩子们的心门。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共鸣。”董老师分享了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组织运动会、手工课等课外活动,志愿者们与当地孩子从陌生到彼此信赖,甚至收到孩子们用山野花编织的“礼物”。这些细节让在场同学深刻体会到,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用真诚打破隔阂,用行动践行担当。

双向奔赴:以心传心 共赴成长之约

“支教的意义,远不止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董老师从个人、学生、社会三个维度解读支教的深远影响:对志愿者而言,在克服资源匮乏、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学会了坚韧与感恩,更明晰了青年的时代使命;对当地学生而言,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小组合作与互动课堂培养了自信与创造力,“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让我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很大,但努力可以让我走出去’”。

更令人感动的是支教精神的延续:许多志愿者返回后持续关注当地教育,发起图书捐赠、线上辅导等长期帮扶;部分受助学生长大后也踏上了教师或志愿者的道路,让“奉献之火”代代相传。“当我们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终会看到它在岁月中生根发芽。”董老师寄语同学们,青春的价值,在于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厚度。

分享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董老师的亲身经历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志愿支教的意义与路径。正如他所说:“教育是春风化雨的坚守,志愿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此次活动不仅让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了解了支教的全貌,更在心中种下了责任与奉献的种子。

(撰稿:董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  摄影:李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