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学业节奏加快、多重压力交织的成长阶段,“焦虑”和“内耗”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高频词。考试压力、未来规划的迷茫、人际关系的困扰,或是对自我的过度苛求,都可能让同学们陷入内耗漩涡。为帮助同学们认清焦虑与内耗的本质,掌握科学的调节方法,9月26日下午,智能工程学院2023级辅导员郑琦老师于2教101开展了以“心理实验室:走出焦虑的循环迷宫”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为同学们送上了一份“心灵解压指南”。


戳中“纠结时刻”:读懂自我内耗
活动伊始,郑琦老师没有对内耗直接下定义,而是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早上醒后,纠结‘该学习还是该休息’,两个小时过去,既没学习也没休息,还觉得心里很累?”现场不少同学举手表示感同身受。
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我每天没做多少事,却觉得特别累,这难道就是自我内耗吗?,郑老师解答道:自我内耗的本质就是心理资源的无效消耗,是“想事累”而非“做事累”——如选择时纠结、决策后否定、遇困放大焦虑、见人优秀盲目比较。这些“看不见的心理活动”,会消耗情绪能量、注意力与行动力,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无收获”。


对镜“自查”:看看你是否易陷内耗
聚焦于“焦虑根源”这一核心问题,郑琦老师针对讨好型、内向、高敏感三类易陷入内耗的人格特质,通过具体场景与实用建议的结合,引导大家对号入座:从教讨好型同学练习“小拒绝”,到为内向同学指明“情绪出口”方向,再到帮高敏感同学建立“事实优先”思维,每一项引导都精准戳中不同人格的焦虑痛点。这一过程不仅让同学们清晰认清了自身的焦虑型人格特质,更打破了“不知为何内耗”的迷茫,为后续针对性解决焦虑、摆脱内耗筑牢了认知基础。

破解“内耗循环”:掌握摆脱技巧
为帮助同学们走出焦虑漩涡,郑琦老师提供了三个实用方法:面对焦虑情绪,她引导大家用具体行动转移注意力,及时按下“情绪暂停键”;针对活在他人眼中的困扰,她教大家建立“自我价值锚点”,将关注点从他人评价拉回自身成长;遇到思虑过度的问题,她建议用“5分钟小事介入法”,比如整理桌面、修改文件细节,用行动打破空想循环,助力大家逐步摆脱内耗。


迈向“轻生活”: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青春的价值,不在于毫无遗憾,而在于全力以赴。”郑琦老师在活动最后说道:“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内耗的束缚,把精力用在‘真正想做的事’上,用行动代替纠结,用接纳代替焦虑,活出清醒、坚定、有力量的青春!”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成长的路上,少一点“心里的纠结”,多一点“手里的行动”,在不内耗的节奏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撰稿:范子涵
摄影:胡宸榕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