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淬力同行·乡遇金谷”乡村振兴促进团踏入范村镇翻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章。一次短暂的探访,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场务实的帮扶,或许不能彻底改变老人的生活,但这份跨越距离的陪伴,却可以为他们平淡的日子注入温暖与希望,让志愿者们在乡野间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



药盒里的时光与灶台上的烟火:相互扶持的空巢老夫妻
轻叩那扇褪色的木门,岳二青爷爷正坐在竹椅上打盹。听见动静,他颤巍巍地直起身,看清是志愿者忙招呼屋里坐。他脸上布满皱纹,每一道都是岁月刻下的印记,可他的眼神却透着一股子坚韧和慈祥。他慢慢地挪动脚步,引领志愿者们走进屋内。围坐在一起时,爷爷慢慢说起了以前的日子。74岁的他和72岁的老伴守着十几亩地,子女在城里打拼,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几趟。老两口都有慢性病,头疼脑热时就互相照应着喝药,日子像门前的老槐树,不声不响却稳稳地挨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志愿者们听着,手里的记录本不知不觉放了下来。有人想起自家的老人,眼圈悄悄红了。大家默默地拿起扫帚抹布,擦起墙角的积灰,把院里的杂物归置整齐。原本有些凌乱的屋子渐渐亮堂起来,阳光透过窗棂,在锃亮的桌角上跳着。“看着你们,就像孩子们回家了。”离别时,爷爷拄着拐杖送了好远,反复念叨:“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下次一定来啊。”


砖墙旁的身影与镜头里的光:乐达淡然的佝偻小老翁
63岁的成爷爷是村里的五保户,17岁那年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因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加之无法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脊柱逐渐弯曲成“S”形,如今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走进他的小屋,总能听见爽朗的笑声——院子里卧着只黑黄相间的小狗“煤球”,正摇着尾巴蹭他的手,墙角的旧手机里,存着他刚拍的抖音视频。



虽无法干重活,他却把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每天坐在小马扎上,用变形的手举着手机拍抖音,配文总带个笑脸表情。“拍抖音不是为了啥,就想记着日子没白过。”成爷爷翻着视频,眼里闪着光。村里帮他申请了五保政策,生活有保障,他总说:“党和政府帮衬着,我自己更得乐呵。”如今,他的抖音已有百来个粉丝,有人留言:“爷爷,看您的视频,觉得生活真有劲儿。”病痛压弯了脊梁,却压不垮成爷爷对生活的热忱。那只摇尾的小狗,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视频,都是他在贫瘠里种出的花,让平凡的日子闪着温暖的光。





补丁枕套间的简朴与岁月:婆娑热忱的三轮倔大叔
砖墙被岁月浸成深褐色,范爷爷佝偻的脊背像株被秋风压弯的稻穗,每走一步都要扶着墙根缓满挪动。志愿者跟着他进院时,不仅陷入沉思——屋里堆着捆得整整齐齐的塑料瓶,简素得只剩一张木板床,墙角立着个掉漆的木箱,算是全部家当。“19岁就成这样了。”爷爷坐在床沿,枯瘦的手摩挲着膝盖,声音沙哑如磨砂纸,“疼得厉害就嚼片止痛片,熬熬就过去了。”听到这里,志愿者们手里开始忙碌起来,赶着帮忙铺床单,却发现枕套上补着好几块不同颜色的布,蓝的、灰的、碎花的布块拼在一起,针脚却密得像排小米粒,透着股执拗的认真。“自己缝的,丑是丑,暖和。”爷爷笑起来,眼角皱纹堆成沟壑,眼里却亮着光,没有半分怨怼。志愿者们手里的动作慢了,有人别过脸,悄悄蹭掉了眼角的湿意。










旧时光的故事与新青年的好奇:烟火气的村落调研
“爷爷奶奶好!我们是来三下乡的志愿者,想问问那边那座古建筑叫什么呀?”几个年轻人脆生生的声音打破村口的宁静。坐在老槐树下的两位老人抬起头,爷爷笑着指了指远处青瓦飞檐的轮廓:“那是圆智寺。”奶奶接过话头,布满皱纹的手搭在膝头,眼神望向寺庙的方向:“打我嫁过来时它就在这儿,墙根的青苔都长了几十年,里头的老钟啊,敲响时全村都能听见。”
志愿者们围拢过来,听老人讲寺里的石雕、门前的古柏,讲当年修缮时全村人扛着锄头帮忙的光景。话语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带着泥土般的厚重——那是对祖辈传下的遗产的珍视,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藏在皱纹里的骄傲。



入户调研,没有预设的煽情环节,没有刻意的镜头摆拍,就只是村口老槐树下的日常闲聊。这样的交流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次次会心的点头,一个个眼神的互动,贴近彼此的心。当同学们拿着老人硬塞的水果、听着身后“下次再来”的呼喊走远时,忽然明白:温暖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帮老人调电视时多问一句“爷爷,清楚了吗?”是扫完院子后陪他们坐在门槛上,把春种秋收的琐事再唠一遍。这些沾着烟火气的琐碎,才是乡野间最动人的回响。





(撰稿:任冰冰 尚文蕊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