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几张红纸,指尖翻飞间,一幅幅精巧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3月12日16:30,由晋中信息学院园林(专升本)2402班学生举办的“有料非遗,超精CAI!”完满团支部活动在三达书院举行。活动全程由学生组织、创作与展示,吸引了全班学生参与。创作的作品以传统技法为根基,融入青春视角与校园生活,展现了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与创新。


从零到一:学生团队自主筹备
“我们没有请大师指导,也没有高科技加持,就想证明年轻人自己也能接住非遗的接力棒!”活动负责学生赵婉婷介绍,活动筹备历时半个月,从查阅剪纸典籍、网上收集,到设计活动主题、采购材料,均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为还原传统剪纸技艺的本真,团队专门在网上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巧,梳理了“对折剪”“阴阳刻”等基础工艺。
活动当天,现场分为“基本技巧体验区”“自由创作区”和“作品展示区”三大板块。参与者可先临摹经典图案掌握技法,再结合个人创意完成作品。经济学院学生刘溢田举着刚剪出的“喜”字,并且说:“对照手册反复试了五次才成功,但亲手触摸到传统纹样的对称之美,特别有成就感!”


以剪为笔:校园生活跃然纸上
学生们将剪纸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用镂空技法剪出各式各样的作品,皆在方寸红纸间生动定格。剪纸不仅是民俗艺术,更是年轻人表达态度的载体。
守正创新:让非遗回归生活本真
与以往非遗活动强调“科技赋能”不同,本次活动坚持“返璞归真”。所有作品仅用卡纸与剪刀完成,拒绝机械雕刻或数字化设计。学生团队还发起“限时挑战赛”,要求参与者用最基础的三种纹样(圆点、月牙、柳叶纹)组合出新图案。限制反而激发了创造力!


活动尾声,一幅幅作品接被展示出来,夕阳映照下,剪纸光影在地面流动,传统与现代在空间中交织。原来不用AR特效,剪纸本身就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围观学生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
薪火相传:文化自信的青春答卷
班长讲道:“这场活动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未必要依赖外部资源。”据悉,学生团队已将活动成果展示出来,团支书王凯民表示:“剪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而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把它写给未来。”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方书桌,在这群年轻人手中,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分享的生活美学。正如同学们在互动结束后所评价的:“每一刀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幅都是对未来的期许。”


(撰稿:刘溢田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连锦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