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食品与环境学院携手花艺协会于4月9日16:00在太行会议室举办了“封存365种可能性的扇面——食品与环境学院非遗传承课堂”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历史讲解、花材认知、创意设计等环节,带领30余名参与者体验了一场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创意的花艺之旅。
活动伊始,花艺协会社长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干花团扇历史讲解。从古代团扇的起源到其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再到现代干花团扇的创新设计……“团扇,又称‘合欢扇’,自汉代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手中的艺术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社长介绍道,“而干花团扇则将自然之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团扇的典雅,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通过这次讲解,参与者不仅对团扇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干花艺术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浓厚兴趣。社长特别提到,干花团扇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花艺的巧妙结合,既能保留植物天然形态,又赋予团扇独特的立体美感。

实践环节中,指导老师张甜甜从花材特性、色彩搭配、构图法则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她首先介绍现场准备的满天星、黄金球、尤加利叶等二十余种干花:“这些花材经过脱水处理仍保留原色,比如粉黛乱子草的朦胧感适合营造诗意,而蓬莱松的苍劲感能增加画面层次。”干花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承载着时间的痕迹和自然的馈赠。”指导老师说道,“通过观察和触摸,大家可以感受到干花的质感和生命力,这将为后续的设计提供灵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观察干花的纹理和色彩,纷纷感叹自然之美与艺术之巧的结合。

“团扇创作需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原则。”老师以扇形空间为例,演示如何通过主花定位、辅枝延伸、碎花填充来平衡画面。她特别强调胶水的使用技巧:“胶水易拉丝,粘贴时要‘快、准、轻’,避免破坏花材的自然姿态。”

讲解和示范结束后,活动进入最令人期待的创作环节。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挑选干花、构思设计、动手粘贴……每个人都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有的同学选择了浪漫的薰衣草与满天星搭配,营造出梦幻的氛围;有的同学则用鲜艳的玫瑰和向日葵,展现热情与活力;还有的同学尝试将干花与扇面的空白处巧妙结合,形成简约而富有层次感的设计。同学们或独自凝神创作,或三两讨论交流。



随着一件件作品逐渐成型,会议室里不时传出惊喜的赞叹声。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心得,在创作中收获了友谊和快乐。经过一个小时的创作,一把把独一无二的干花团扇陆续诞生。纯白色的底扇上,有的缀以素雅的玫瑰与蕨叶,宛如宋人工笔;有的用橙黄色系花材拼出抽象旭日,充满现代张力。


活动尾声,全体参加者执扇合影留念。大家手持自己的作品,笑容满面,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这些干花团扇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象征。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花艺协会的精心组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对美的追求与传承将继续在校园中绽放光彩,为更多同学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撰稿:于双艳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闫慧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