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环境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食品与环境学院 > 正文

【辅导员说完满】远离“背后蛐蛐”——晋中信息学院食品与环境学院2024级辅导员说完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30阅读数:

4月29日12:00,食品与环境学院2024级辅导员说完满活动在2号教学楼201教室开展,本次辅导员说完满活动以“蛐蛐”为主线,为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和处事习惯提供新思路。在东北方言中,“蛐蛐”本指蟋蟀的叫声,如今却衍生出对背后议论、传播流言行为的生动隐喻,这种“窃窃私语”如同暗处的虫鸣,看似微小却能侵蚀人际关系的根基。

一则小故事揭开了“背后蛐蛐”的真面目,主角因一次考试失利被同学编排“作弊”,谣言通过班级群、课间闲聊等渠道迅速扩散,最终导致其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破裂。该校德育主任谢高展示的“谣言传播路径图”显示,一条不实信息在24小时内可覆盖大部分的班级成员,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背后蛐蛐”会影响班级和校园的和谐氛围。在某班级,往往很小的矛盾因为互相议论、猜忌,让原本团结友爱的集体变得“人心惶惶”。王子钰老师带领大家剖析到:当一个人参与背后议论别人时,可能会获得一种短暂的“群体归属感”,但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归属感”并不牢固。一旦自己成为被议论的对象,就会深刻体会到其中的伤害,从而进一步加剧校园内的紧张氛围。

如果我们被“蛐蛐”了,应当如何面对?一个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深思,大家共同探讨出一套系统的应对策略:首先,保持心理韧性,通过运动、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陷入自我否定;其次,主动沟通化解矛盾,在合适的时机与议论者坦诚交流,澄清事实;再次,善用学校资源,向辅导员、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最后,专注自我成长,用优秀的成绩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回应不实言论。

王子钰老师讲到,远离“背后蛐蛐”的过程,本质上是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从学会管理语言的力量,到修炼情绪的韧性,再到构建健康的社交观,每个细节都在书写着青春的“必修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现象的改善,更是一代人在人际交往中拒绝“暗礁”、选择“光明”的集体觉醒。从“意识到问题”到“学会应对”从“独善其身”到“主动改变”,正如班会最后定格的那句话:“最好的成长,是让自己成为别人背后的‘定心丸’,而非‘蛐蛐声’。”

愿这场关于“语言文明”的成长课,成为青春最亮丽的注脚——让每个生命都在尊重与理解中肆意生长,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主题教育,在校园中播撒了文明交往的种子当“远离背后蛐蛐”成为共识,青春的成长之路必将更加清朗明亮。

(撰稿:陈佳欣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食品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