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泛滥、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社交方式正像万花筒一样不断变化。5月22日18:00,食品与环境学院2023级辅导员杨欣老师在2教201举办了以“零糖社交”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

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到如今线上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尽管人们似乎拥有了更广阔的社交网络,但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疲惫和孤独。“零糖社交”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在社交互动中与他人保持适度距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视角。

俗话说:“朋友千千万,知己有几人。”杨欣老师以“零糖社交”为核心,深入剖析了这一概念的核心理念:“零糖社交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距离与独立性,不过度依赖他人情绪价值,不产生过多的社交期待。”她巧妙地将“零糖社交”比作零糖饮料,形象地指出,在社交互动中,我们要摒弃过度依赖、刻意迎合以及无效社交,就像品尝一杯清爽的零糖饮品,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姿态与他人相处。


辅导员说完满活动中,杨欣老师结合案例分析了“零糖社交”的表现与成因。她引用《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指出,当前大部分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按需社交”,希望既有真诚交流,又能保留个人空间。她提到,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年轻人的“社交体力”不断流失。而“搭子社交”“碎片社交”等轻量化社交模式,正如同春风般迅速成为主流。同时,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促使学生们追求“为己社交”,他们希望通过减少情感依附,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探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问题时,杨欣老师借助小视频揭示了三种典型的社交类型:回避型、中间型和主动型。她强调,“社恐”与“社牛”本质上都是社交能力的失衡,而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动态平衡——“社交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真诚的自我表达”。此外,现场学生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依赖线上社交、恐惧公众发言等问题上的解决经验。

“朋友之交,不宜浮杂”,杨欣老师呼吁同学们践行“零糖社交”理念,她建议同学们通过适当“社交斋戒”来减少无效社交,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中;在深度交流中建立真实、稳固的关系,摆脱“塑料友情”的虚假与脆弱。她还鼓励学生以平等、尊重为基础构建人际关系,让社交回归本真。

此次辅导员说完满活动让同学们对“零糖社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社交技巧。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能够以“零糖社交”为指引,在社交互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开启健康社交的新征程。
(撰稿:姬佳宇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 摄影:姬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