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古老的泥塑技艺正焕发新的生机。他们以创新为笔,融合传统与现代,将泥塑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走进非遗泥塑的世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每一处纹理、每一道色彩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和匠人的匠心独运。为更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特此,艺术传媒学院学生会学习部携手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办公室以及基层完满团支部于4月3日16:00在三达书院举办与“泥”“艺”起“智”趣Max——“创意乐意,生活驿站”心语心愿系列活动第五期。
“一捧泥土,万千世界”这就是非遗泥塑的魅力所在。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艺术传媒学院“泥塑”专业老师马斌。马斌老师现场演示泥塑制作过程,指导同学动手制作,让泥塑“活”起来。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活动正式开始。马斌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此次活动的非遗泥塑发展历程。那些憨态可掬的福禄寿星、生动活泼的戏剧人物、庄重威严的神佛造像,都是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对文化的深深敬仰。听了马斌老师的讲解,活动现场的同学们对于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刻刀之下,泥土被赋予了生命。”接下来的时间里,马斌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泥塑。起形是绘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奠定了整个作品的比例和特点。马斌老师说:“首先要构思好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借助双手和工具的恰当配合,将构思变为现实。”上手不难,但需要极大的耐心。人物表情、肌体轮廓、搭配等每个细节,都要细细打磨。无论是精致细腻的微雕,还是大胆前卫的现代装置,都在讲述着非遗泥塑的新故事,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双院”联动融合,搭建连心桥。同学们以六人为一组,拿起泥就如火如荼地行动起来。同学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雕、塑、捏、贴、刻、印,这些在同学们面前都是小菜一碟。一个没有形体的大泥,仿佛戏法般,精致的活现眼前。让手工艺走进校园,从学生抓起。今后,艺术传媒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为导向、非遗为主线、融合为路径的“拾遗记”完满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专业+完满”,联合基层完满团支部共同进取。传承泥塑手工艺,启发学生的艺术天赋。让民族国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闪光点。使传统手工艺走向成熟,开辟出学院孵化的特色手工艺传承模式。
本次活动圆满成功,体现了我校“双院+”的联动融合理念,“双院+”新的成长环境,为同学们打造的更是无限广阔的实践平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借助泥塑体验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搭建双院共赢平台,实现院系联动融合。一次次的融合互动将使学院之间更加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活动质量,打造院系共享与朋辈互动新圈层,增强学生对院系的认同感,形成双院互补性的发展格局,携手指引学生前行,才能在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以及“双院+”和“专业+完满”的育人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