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夏的温柔阳光下,艺术传媒学院“三下乡”青春遗韵文化宣讲团的乡村美化工作在不断深入推进,随着画笔在墙上的舞动,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案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就在志愿者们沉浸于创作的过程时,一位默默站在一旁的大爷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大爷虽不能言语,但他那双充满故事的眼睛和手中不经意流露出的绘画技巧,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另一种魅力。经过简单的交流,志愿者们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乡村老人,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绘画高手。于是,一场关于艺术、乡村与人生的专访悄然展开。
老人名叫王仲香,今年已经70多岁了,一直一个人生活。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许村的古朴街巷,志愿者们已悄然起身,怀揣着对艺术的敬畏与好奇,来到大爷家做专访。志愿者们远远地便看到了大爷站在家门口,那瘦削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虽然大爷不能言语,但当他看到志愿者们走来时,脸上瞬间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无需言语便能感受到的温暖。
大爷的家,隐匿于村头一隅,青石板路蜿蜒,两旁绿树成荫,却难掩其简陋与朴素。屋内光线昏暗,几件简单的家具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而大爷的“画室”,不过是院子中央的一方石头堆砌的石板桌子,上面散落着几支捡来的旧画笔和几块褪色的颜料盘。没有华丽的画布,没有先进的工具,大爷就在这方寸之间,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绘制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作品。大爷招呼学生们坐下后,便从柜子里取出所有珍藏已久的画作和木雕,从乡村野景、乡野动物到乡村戏剧文化的演绎,每一个作品都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乡村情感,志愿者们被大爷的作品深深吸引,更被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动。大爷虽然隐于乡村,也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但却向志愿者们表达了他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画作,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敬畏,每一幅都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传说。大爷的才华与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志愿者们的心田,让他们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随着访谈的深入,大爷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他仿佛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人。志愿者们也被大爷的才华与热情所感染,他们开始更加用心地观察乡村、感受乡村,试图将这份感动与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专访,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了农村文化的精髓所在。大爷作为一位隐士般的艺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用画笔记录着乡村的变迁与记忆。他的存在,让志愿者们看到了艺术在乡村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青年一代所肩负的文化传承责任。
最后,志愿者们为大爷送去了崭新的颜料、画笔、刻刀等创作工具,大爷那双充满故事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与感激。志愿者们看到大爷如此开心,心中也充满了温暖与满足。他们知道,这些工具不仅仅是对大爷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对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会铭记这段在许村与大爷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那份对艺术、对乡村、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从墙绘到“心绘”,这次奇遇不仅让志愿者们的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更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大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艺术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让志愿者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生价值观,思考如何将更多的乡村元素和人文情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艺术之光将继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学生感悟:
与大爷的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他虽然不能说话,但每一幅画作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和情感。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让我更加明白了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沟通。大爷的作品让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感去创作,这将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志愿者 张峥
站在那幅被大爷随意挥洒却充满生命力的画作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大爷的创作条件如此简陋,只有几个简单的工具和捡来的画笔,但他笔下的世界却如此丰富多彩。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并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倾注。大爷教会了我,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只要心中有梦,手中有笔,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志愿者 张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