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媒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艺术传媒学院 > 正文

【完满团支部】指尖上的积木 解构与新生——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环设2401班完满团支部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22阅读数:

5月19日,晋中信息学院三达书院意空间内灯火通明,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2401班“指尖上的积木,解构与新生”完满团支部活动在此精彩上演。同学们通过积木搭建的创意实践,在解构与重组中感受手工创作的魅力,在协作互动中编织青春友谊的纽带。这场充满童趣与创意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热闹非凡的劳动实践课,更是一次让思维突破常规、让心灵回归本真的奇妙旅程。

创意开启 解锁密码

5月19日20:00,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教室中央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40个公仔积木,包装纸下藏着未知的零件,仿佛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元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不止在图纸上激发创造力,而是像设计师面对空白图纸时的初心。”主持人商秀喆的开场致辞,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探索欲。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各组代表依次抽取积木,拿到的瞬间惊叹与欢笑此起彼伏——有的拿到了可爱的大耳狗,有的收获了三只眼睛的三眼仔,更有“幸运”的同学拿到了稀有的深蓝色章鱼哥。张富荣兴奋地展示手中的齿轮零件:“这些看似零散的部件,说不定能组合出打破图纸的空间结构!”在组织委员讲解了安全事项与工具使用规范后,一场融合理性解构与感性创造的积木之旅正式启程。

指尖翻飞间 思维与创意共舞

活动现场,各组迅速进入“创作模式”:有人手持零件在脑海中勾勒着草图,有人对着积木组件皱眉沉思,有人则直接上手尝试拼接。此起彼伏的咔嗒声中,积木块在指尖不断解构重组,从单一零件到立体结构,从平面构思到空间呈现,每个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创意语言。

从海绵宝宝的动画IP到库洛米及其他的衍生角色,在限时60分钟的创作环节里,同学们时而为某个结构难题紧锁眉头,时而因突发灵感击掌相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在为了一个角色而努力搭建,赋予新生。

解构不止于积木 更在思维碰撞

当各组基本完成框架搭建后,主持人突然宣布:“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携带一件核心零件与其他组交换。”这个看似“破坏”的规则,却意外激发了更多可能性。专注可爱风的小组,因获赛博科幻零件而变得甜酷;主打搞笑风的小组,也因为某个经典的零件而变得神圣。

展示结束后的自由交流时间里,同学们捧着作品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或请教积木搭建技巧,或探讨创意来源,或帮助没完成的小组。原本不太熟悉的同学,因一块特殊形状的积木而打开话匣子,笑声与讨论声交织成青春最美的背景音乐。

从解构到新生 看见成长的另一种可能

5月19日21:00,活动进入尾声,但创作的热情并未消退。活动最后,团支书李紫瑜带领大家回顾活动历程:从盲盒带来的未知挑战,到交换零件的被迫创新,再到团队协作的默契养成,每个环节都暗藏设计思维的训练。“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掌握软件建模,更要保持对手工创作的热情。积木搭建就像微型的空间设计,让我们在具象操作中理解抽象概念。”她的总结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度共鸣。

当班委开始回收积木时,不少同学仍在仔细整理散落的零件:有人将同色系积木分类摆放,有人把特殊形状的零件单独收纳。“没想到搭积木还能培养收纳习惯!”生活委员王邵泽说,而这正是活动隐含的劳动教育意义——从创造到整理,从无序到有序,每个环节都是成长的印记。

在实践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策划案中“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增强社交互动”的初衷,到现场实实在在的思维碰撞与情感联结,环境设计2401班用一场积木活动,为完满团支部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当最后一块积木归位,留给同学们的不仅是相册里的作品照片,更是关于合作、创新与突破的深刻记忆。

夜色渐深,三达书院意空间恢复宁静,但积木碰撞的咔嗒声仿佛仍在回荡。这场关于“解构与新生”的探索,不仅发生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更悄然发生在每个参与者的心里——就像零散的积木块终将组成精彩的作品,年轻的灵魂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慢慢拼贴出属于自己的完满青春。

撰稿:宋悦鸣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环设2401班  摄影:宋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