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商务英语学院 > 正文

【三下乡】匠心深处:手艺人的坚守与回响——晋中信息学院“‘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

发布时间:2025-07-11阅读数:

在山西襄汾探寻文脉的旅程中,“‘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的脚步,不经意间踏入了一个个藏着“时光匠人”的角落,触摸到“匠心”最真实的模样,这一趟与匠人的相逢,让实践团懂得:古老技艺的脉搏,正等待着年轻人用新的目光去呼应、去传承。

扎染:以热爱为色 晕染时光的层次

张师傅用桑椹的紫、核桃壳的咖、青石榴的绿,打破了扎染“唯有蓝白”的刻板印象。十几年的坚守,源于对这门手艺的本能热爱,而这份热爱催生出的创新,让古老技艺在当代依然鲜活。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复刻,而是以初心为笔,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

修复:以时光为刃 雕琢岁月的肌理

二十多年来,张师傅在机器轰鸣中与旧木对话,以“修旧如旧”的坚守,让破损家具重获新生。他将时光融进工具与木材的碰撞,这份对“当下”的专注,恰是匠心最朴素的注解:不必追赶潮流,扎实做好眼前事,便是与岁月抗衡的力量。

藤编:以竹为骨 编织传统的韧性

从四川而来的藤编师傅,煮竹去虫、填沙防变形,每一步都万分小心,只因“一步错全毁了”,即便面对工业化冲击,他仍在设计奇特竹凳时藏着手艺的骄傲——这份明知艰难却不肯敷衍的倔强,是对手工价值最深情的捍卫。

国画:以笔墨为舟 摆渡文化的基因

未曾拜师的张师傅,凭一腔热爱与岁月打磨,让笔下的字生出汉隶的古意,从老宅碑刻前的驻足,到案头废稿的堆叠,他的笔墨里没有功利的追逐,只有对线条与意境的纯粹痴迷——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把寻常日子过成诗的认真,让文化的基因在笔墨流转中自然传承。

碑拓:以拓包为媒 唤醒历史的记忆

牛趁心师傅用五年光阴钻研焖纸、洗碑、拓印的技艺,以“三分拓工,七分洗碑”的较真,让郑板桥的字、吴道子的画在拓片上重焕光彩,她让碑拓超越“保存”的意义,成为唤醒历史记忆的钥匙,更以“传承文化使命”的寄语,为青年点亮方向。

竹艺书架:以毫厘为尺 丈量极致的平衡

竹艺书架的手艺人,从青竹经丈量、分割、拼接,多一分则紧,少一分则松,严丝合缝的架构里,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这种对“度”的极致追求,恰是对急功近利的无声反驳:知识的积累如竹片拼接,既需精准的认知,更需适度的坚持,方能筑牢根基。

砖雕:以刻刀为笔 镌刻岁月的沉淀

张师傅手下的砖雕,有缠枝莲的繁复灵动,有瑞兽纹的威严庄重,哪怕是不起眼的边角纹饰,也必做到“线要直、弧要润”。他坚守着“一砖一世界”的信念,这份在坚硬材质上打磨柔软意境的执着,是对“慢工出细活”最生动的诠释,让砖石在刻刀下褪去冰冷,成为承载民俗与匠心的立体诗篇。

当我们为扎染的色彩惊叹、为藤编的弧度心动、为碑拓的墨痕沉思时,实则是被那份“慢下来的认真”所打动。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传承并非要人人成为匠人,而是要接过那份“不敷衍、不急躁、不盲从”的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精准如竹艺,在人生选择中坚定如修复,在文化自信中炽热如扎染。

学生感悟

“观摩牛师傅拓碑那天,师傅说:‘这活儿和你们做实验似的,步骤对了还不够,得带着心。’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稳稳按住拓包,突然明白,那些拓片不只是墨色痕迹,是把石碑上的故事一点点‘揭’下来,递到我们手里,现在总刷短视频,要是能多拍点师傅拓碑的细节,让更多人知道老碑文里藏着多少往事,也算我们能做的小事吧。”

——韩佳慧

(撰稿:栗卓卓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  摄影: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