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商务英语学院 > 正文

【三下乡】银发照前路:数字时代的精神接力——晋中信息学院“‘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

发布时间:2025-07-12阅读数: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布局中,“银发力量”的激活与“银发经济”的培育,正为社会发展注入动能,老年群体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智慧的传承者。在“三下乡”的路上,“‘英语+’遇见美丽中国”中华文脉传承团便遇见了这样一群跨越时光的“银发榜样”——他们用坚守与热爱,在数字浪潮中锚定精神坐标,让传统智慧与时代需求碰撞出温暖火花,恰是国家战略图景中最生动的注脚。

老手艺人:指尖传承里的“初心密码”

工坊里的银龄手艺人们,总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他们不懂流量密码,不追潮流变幻,却守着代代相传的匠心,实践团成员举着手机拍摄时,老手艺人们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未停。在注意到有位老人在演示榫卯结构时,特意放慢动作,让镜头能清晰捕捉每一处衔接,“手艺要活在当下,你们的新法子,能让老东西走得更远。”银发间的智慧,正让传统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在与老手艺人的交谈中,让我们读懂: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守旧,而是在坚守中让传统与现代相遇。当我们用手机记录下他们的创作过程时,他们笑着说:“你们的新工具,能让更多人看到老手艺,好!”

土布老师:针线缝补中的“生活哲学”

来到丁村狗妮土布后,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他们手里的针线在棉布上穿梭,“一根线要分三股,针脚要匀,就像过日子,急不得。”实践团成员凑近身观察,老人们的手指虽有些弯曲,却能精准控制针脚间距,布料上的图案从不用画样,全凭记忆走线。有队员试着模仿,线却总在布面打卷,老人便轻轻扶正她的手腕。

这一针一线的坚持里,藏着老一辈对生活的热忱,也让我们明白:数字工具是桥梁,而真正的价值,永远在扎实的根基里。

老党员峥嵘岁月里的“信仰之光”

93岁的刘珍珠奶奶,16岁加入妇联,她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宣传妇女解放;太原战役时,她在后方缝棉衣、送粮草;抗美援朝期间,她作为后备军参与物资调配,“那时没电话,靠的是腿跑、嘴喊,信念比啥都强。”如今,她仍然每日观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时事。

村里还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或许对“大数据”“云服务”一知半解,却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跨越数字鸿沟,不仅是学会使用工具,更是传承那份“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与担当。

青春启示:在传承中跨越 在热爱里前行

对青年大学生而言,跨越数字鸿沟,不仅是教会长辈使用智能手机,更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像老手艺人一样专注,像土布老师一样踏实,像老党员一样坚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真正的进步从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老一辈的智慧与新一代的创新同频共振——这正是“银发力量”在数字时代的鲜活延续,也是青年一代接过精神接力棒的使命担当。

学生感悟:

“在三下乡的途中遇到许许多多的老人,听刘奶奶讲之前的故事时,眼里透着光,当我们的双手握住苍老的手掌,当数字工具连接起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我深深意识到跨越鸿沟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那份代代相传的热爱与担当。”

——栗卓卓

(撰稿:栗卓卓  供稿:商务英语学院  摄影:商务英语学院)